购物、打车、订票、理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如今许多年轻人的手机里都安装了各种APP,涵盖到生活上的衣食住行。为了跟上时代的潮流,不成为“奥特曼”,不少银发一族也开始学用智能手机,“+”入互联网的大潮中。但面对五花八门的APP时,多数老人还是要一遍遍“求助”于人。他们希望,社会上能开设一些教会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的课程,使他们尽快与“互联网+”时代接轨。
文/马骏
现象: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爱上网
今年56岁的刘阿姨自从退休后,她平日里除了干家务、跳广场舞,一有时间就玩微信,还动员身边的朋友都开通微信,互相加为好友,可以聊语音。“我的女儿嫁到外地,平时就我和老伴两个人生活,有时难免觉得孤单。今年年初,女儿回家为我装了Wifi,还给我和老伴分别送了一台智能手机,还特意给我们注册了微信账号,手把手教我们使用。甭提我有多欢喜了。”刘阿姨高兴地说,自从学会了微信,她时不时地与女儿视频通话,还教会小区部分老人用微信。“女儿嫁去外地后,我们很难见上一面。自从有了微信,我们几乎每天晚上都视频聊天,外孙女还通过微信,跟我打招呼呢!以前,女儿常常给我银行卡里转账,跨地区转账要收手续费,现在有了微信,可以通过转账或发红包的方式,给我零花钱。”刘阿姨认为,微信里的功能拉近了她和女儿的距离,也为生活提供了方便。
苏伯伯今年67岁,他接触网络已久,最喜欢用的软件是淘宝。“我爸是一名老宅男,不喜欢上街,只喜欢淘宝。每天,他都习惯上淘宝,买一些家里要用的东西或者便宜的日用品。”苏先生说,为了方便父亲网购,他特意在支付宝里绑定了一张信用卡,供父亲使用。在儿子的耐心教导下,苏伯伯学会了用支付宝。“现在支付宝的功能越来越多,还可以看股票、手机充值、缴水电费,太方便了。”苏伯伯说道。家住华南的李阿姨今年61岁,由于她的老伴脑中风,出行只能依靠轮椅。为了方便出行,在女儿的教导下,她学会了用打车软件。“以前打的特别不方便,要推着轮椅走到大街上。现在不同了,用了打车软件,接单的司机可以来到我家楼下,还帮我把老伴搀扶到车上。”李阿姨说,她学会用打车软件,是迫于现实的无奈。
困难:手机操作复杂缺专人教导
虽然许多老人乐意“触网”,但在使用智能手机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记者观察发现,以年轻人为使用主体的智能手机,无论是软件设计,还是操作流程,对老人都并不是非常“友好”。“现在都流行触屏手机,有时一不小心触碰到某个按键,会弹出一些页面,我都不知道怎么操作,只能用老伴的微信联系女儿,让女儿告诉我,或者找邻居家的小伙子,让他帮我操作。”刘阿姨说,现在手机上的APP基本都没有使用说明,年轻人琢磨一下就会用了,但对老年人来说就很难,只能让人教。老年人记忆力都不太好,因为没有教程,即使一个软件的使用方法,女儿教了很多遍,但我还是不太记得。
与互联网紧密相关的线上支付,同样是老年人享受网络便利的一大阻碍。如今,线上支付的方式有网银、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方式,但因为开通网银、绑定银行卡、接收短信验证码这些操作流程看着太复杂,许多老人不愿尝试网上购物。即使要购物,也是选择货到付款的方式。用智能手机有半年的张大伯说,儿女在外上班,回到家都是关门自己玩电脑,他想学用手机软件,却不知从何处下手。“每次我问儿女,他们都是有一句没一句地回答。问邻居家的孩子吧,又不好意思长时间打扰。”他说。
建议:儿女应多点耐心帮助老人
随着网络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微信、QQ对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而言已不是新鲜词。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部分65岁以上的老人,依然是“谈网色变”。他们普遍认为,老人视力不好、手拙,不会用智能手机,也不懂上网。而愿意“触网”的老人则认为,他们有一颗想学习新事物的心,却苦于无人教导。喜欢用QQ、微信联系朋友的张大伯建议,社会上最好能开设一些专门为老年人学习互联网的课程,可以有专人教导老人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如何用电脑上网。
不少市民认为,为了让老年群体也享受到“互联网红利”,首先应鼓励老年人大胆接触网络。“谈网色变”的老人应摆正心态,放开内心的束缚,逐步接触网络。一旦着手去学,其实也没那么难。同时,子女晚辈还应该多点耐心,积极地帮助老人学习应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不妨每日教老人们一样新事物,手把手地带他们接触这个新鲜世界,尽快与“互联网+”时代接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