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自然灾害时的“幼儿园”生活

核心提示: 与其说我的童年是在贫困中度过的,倒不如说是在饥饿中煎熬过来的。

■崔嵘

与其说我的童年是在贫困中度过的,倒不如说是在饥饿中煎熬过来的。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们国家极力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工农业建设模式一切照搬,儿童教育也不例外。那时我四岁,在我模糊的记忆中,还依稀有一段“幼儿园”的生活经历。

大概是1958年或1959年的春天,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由于当时的“大锅饭”疯起,被吃空了的“共产主义”粮仓,早已是一无所有,靠国家从外地调拨一些柿子皮、苜蓿干之类的救急。最困难时,我们乡的月人均口粮标准5.4市斤,每天一两八钱。

一两八钱是每人的平均标准,等粮食雁过拔毛地分下来,再经过村干部、司务长克扣,食堂炊事员的多吃多占。试想,到了普通群众嘴里还能有几粒米。开饭时大家拿的都是盆子,分得的“稀饭”能照出影子。记得我们家打回的“稀饭”,都是母亲亲自掌勺再分到每个人的碗里。为了让我和小妹能喝的相对稠一点,母亲总是先给姐姐哥哥们盛碗,最后剩下盆底留给我和妹妹。懂事的姐姐哥哥们喝到最后,也总是把碗底稠一点的“稀饭”留一口倒给我和妹妹。

当时每个村都有“幼儿园”,幼儿园究竟是什么样已经完全模糊了,可以断定,一定是不会有儿童玩具和活动设施的。只记得每天跟着哥哥在一个操场(打麦场)集合排队点名,老师检查每个孩子的个人卫生。首先让孩子们伸出双手,检查洗手了没有,看脸上有没有泪痕,有泪痕说明在家哭过鼻子,当然不是好孩子。然后再让孩子们仰起头看脖子上有没有汗渍、污垢……检查完卫生就开始学习唱歌,最流行唱的歌是《社会主义好》,后来有人改编歌词:“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大伙(大锅饭)吃不饱”。

因为极度饥饿,幼儿园的孩子们似乎都很“听话”,没有欢快的笑声,更没有追逐打闹玩耍的情景。在幼儿园能享受到的特殊优待,就是能喝到一碗咸菠菜汤,阿姨们也知道孩子们饥饿,但没办法,她们也做不出“无米之炊”。吃树皮、谷糠、棉籽之类的粗糙食物,特别容易引起便秘,“幼儿园”熬些菜汤也是经过医生专家们指导,专门来治疗、预防孩子便秘的。邻居家的一个小伙伴与我同岁,因为太饥饿,根本走不动路去幼儿园,连那碗菠菜汤也无法享受到,最后因为严重营养不良,引起全身浮肿,差点要了小命。因为饥饿,孩子们哪有精力在“幼儿园”参加什么活动,一个个都无精打采地早早回家各自觅食去了。

记得我跟着哥哥去村里大食堂的垃圾堆里捡过葱核吃,“葱核”就是择大葱时扔掉的根的部分,拿回家把毛毛根去掉,用火烧一烧还有点葱香。还在垃圾堆里捡过地瓜皮吃,其实我说的地瓜皮,并不是像现在做饭时削掉的外皮,那个艰苦的年月吃地瓜谁还舍得削皮?而是长了黑斑坏了的地瓜,削掉的那层带黑斑的皮。在垃圾堆里翻来翻去,总还有一些带层白的,我和哥哥就捡起来啃那层白一点的部分,那个滋味是至今难以忘怀的苦……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