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9日上午,市中医院家庭病房主任薛双凯背上医药包,骑上车离开医院,汇入滚滚车流。十多分钟后,薛双凯来到了河滨新村麻巷门路7幢的患者江菊影家中。
今年90岁的江菊影患有中风后遗症,并且装上了心脏起搏器,是市中医院家庭病房长期跟踪上门医治的对象,5年来,薛双凯每周两次定期到江菊影家出诊,为她检查病情,了解她的各项体征,并指导家属如何护理,还定期为其抽血拿到医院化验。现在,江菊影已经可以下床,并在别人搀扶下行走。
江菊影的女儿徐晓江说,老人的病情一度很严重,但是如果住院,环境的变化会让老人不适应,造成精神紧张,饮食起居也不太方便,而且病房里人多,不利于老人休息。而在家里,不仅老人在心理上感觉更舒适、更放松,而且饮食、大小便、洗澡、休息等生活细节都可以照顾得更好,这样有利于老人的康复。
给江菊影测过心率和血压后,薛双凯还细细询问老人这几天的情况,老人及其女儿一一告诉了薛双凯,随后,薛双凯便吩咐徐晓江如何护理,告知老人在接受护理的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
12年来,像江菊影这样的患者,薛双凯已经接触过数百个,今年,他同时服务的患者就有40多个。“基本上都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我都是按固定时间上门服务,如果谁家有突发情况,只要给我打电话,不需要上门的我会让其遵照医嘱护理及吃药,如果需要上门的,我会立即上门,情况严重的我会立即联系送到医院。”薛双凯告诉记者,从早上7点半去过医院后,他便骑着电瓶车开始走街串巷,上门服务。
据悉,家庭病房从1980年中医院建院开始就已经成立,至今已经37年,家庭病房也换过多届,但就薛双凯来说,他希望在家庭病房工作得越久越好。“我和这么多的患者之间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与其说我和他们医患关系好,倒不如说我们之间是好朋友,他们已经习惯了我固定每周两次上门。”薛双凯说,家庭病房为很多行动不便的患者解决了麻烦,并且为他们带去了健康。
据了解,家庭病房虽然人手少,只有两人,并且一人负责室内办公及其他事务,仅薛双凯上门为患者服务,但他却将这项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一位患者告诉记者,虽然坐在家中,但就像是去门诊就诊的效果一样,他们称薛双凯为“移动的门诊”。
19日9点40分,薛双凯去江菊影家之前已经去过5个患者的家里,上午10点10分,薛双凯从江菊影家出来,在太阳的照射下,他晒得黝黑的脸上冒着汗珠,装好医药包,骑上电瓶车,薛双凯又继续赶往下一家。
(眭思维 李潇 文/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