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从善如流”。从远古的季札赠剑,到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倾力办学,再到职业教育的重要发轫者吕凤子、语言学泰斗吕叔湘,以及为革命事业作出过贡献的共产党人夏霖、管文蔚、匡亚明等……放眼底蕴深厚、人杰地灵的丹阳,从古至今,从来就是民风淳朴,人心向善,代不乏人。
而如今,“中国好人”、“江苏好人”、“镇江好人”、“丹阳好人”接连涌现,文明风尚,已是随处可见。
王国禹 唐斌 文/摄
“慈善达人”姜听听
从个人做慈善到一批人同心行善
提起姜听听这个名字,不是明星胜似明星,大家亲切地称他“慈善老人”。家住河滨新村的姜听听,今年94岁,他生活简朴,平时总是穿一件儿子年轻时穿过的蓝色中山装,一条略显短的化纤黑裤子,里面穿的是打了补丁的旧棉毛衫裤。他对自己如此吝惜,可做起慈善来却慷慨大方。据不完全统计,他行善60多年,捐款达20多万元,名列镇江市个人捐款三甲之列。老人先后被丹阳市、镇江市、江苏省政府授予“最具爱心楷模”荣誉称号。
沈师源,一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道者。年近七旬的沈师源,四年前,放下经营红火的企业,投身传统文化在地方的推广与弘扬。几年来,为租用协会办公场地,为建立国学夏令营活动基地,沈师源共投入了几十万元作为公用资金。他的善行义举,影响了身边一批企业家和普通人。
在我市,有个人做慈善的,也有夫妻同心行善的。现住河滨新村的九旬抗战革命伉俪汪深渠、刘湘夫妇,平日里,这对夫妻生活安逸,生活简朴,作为老共产党员,他们始终助人为乐,离休30年,捐款10余万元,被评为“江苏好人”。
从关心留守儿童到为民排难解忧
市公安局延陵派出所户籍民警薛晓静,2009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扎根茅山老区,甘于默默奉献。在窗口服务中,诚心为百姓服务,耐心为群众讲政策,真心为百姓解难题。在爱心团队“蒲公英留守儿童之家”中,她把“留守儿童”当自己的孩子,用爱心真情去填补孩子缺失亲情的心,被孩子们亲切地喊作“警察妈妈”。薛晓静不仅获得“丹阳好人”的美誉,2016年还获得第四届“江苏最美警察”的光荣称号。
在珥陵镇,提起民政办主任徐香玉,当地干部群众都会交口称赞。徐香玉是低保户和特困户的“贴心人”,是双拥优抚对象的“知心人”。她用诺言践行了“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宗旨。为让保障对象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徐香玉将全镇569个享受重残救助的残疾人、223户的农村低保、近140户的农村五保户分门别类地建起了档案,对新申请救助的对象,她坚持原则、阳光操作。这些年,在徐香玉的帮助下,全镇共有160多名贫困大学生得到慈善助学,200多户患重大疾病的贫困家庭得到救助,近百户贫困家庭得到了慈善爱心人士和企业的结对帮扶。徐香玉荣获江苏“最美基层干部”美誉,登上“江苏好人榜”、“中国好人榜”。
从小事行善如流到大节赤胆忠诚
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在大定船社区也有一位“活雷锋”。这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93岁老人,连续6年在春节前自费委托米店,向社区的贫困家庭赠送大米。6年赠送2900斤大米,仅留下6张手写便条。
理发只要5元钱?是的,在白云街社区旁的中草巷里,有家大方理发店,店主朱洪生从事理发近40年,理发从1元涨到了如今的5元,而每一次涨价都是被顾客催促着涨的。朱洪生说:“来剪头的都是老邻居、老顾客,我少歇点、多做点,生活过得去就行了。”
此外,在尊崇孝道方面,有城北村村民孙春兰,义务照顾前夫患重病的公婆十多年;黄鲜花,吕城镇西墅村毕庄人,瞒着家人偷偷卖了婚房,带公公到医院进行化疗。
在诚实守信方面,有丹北镇小伙彭斐,为治病他网上借款,而医疗费报销后,他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归还善款。面对百余名援手的陌生人,他用“诚信”来感恩。
在赤胆忠诚方面,有原延陵镇贺甲村书记贺东根,50年前亲埋烈士骸骨,退休独守陵园至今;周正方,访仙镇窦庄村村民,奋不顾身救火,为工厂挽回了直接经济损失60余万元。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其实,在我市,像他们这样让你我感动的人、感动的事还很多很多……
昨天上午,记者从市文明办了解到,目前我市共有各级好人56名。这一个个身边好人,一件件凡人善举,折射时代光芒,引领文明风尚。他们用一以贯之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文明之歌,在曲阿大地争相传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