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有座百年“徐家大院”

曾经风光今斑驳老宅后人盼其能得到保护开发

核心提示: 丹阳,作为齐梁故里,有着众多人文古迹,也有许多见证历史的古民居。

丹阳,作为齐梁故里,有着众多人文古迹,也有许多见证历史的古民居。它们中有的已经得到较好的保护,如总前委旧址、张家大院等,也有的或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日前,记者寻访了解到,在开发区门楼村上岸徐家,也坐落着一座颇具规模的百年老宅——徐家大院。77岁的房主徐瑞生透露,大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年久失修、屋内漏雨、部分屋顶已坍塌、排水系统堵塞,由于自己年事已高,想保护老宅有心缺力,希望祖宅能够发挥教育作用,成为造福社会的公共文化资源。

文/摄 显春 李潇

祖上经商 回村修建第一“豪宅”

在徐老先生的指引下,记者一进村口,就看到这座方方正正的老宅,坐北朝南,线条笔直,青墙黛瓦,木门木窗,古色古香。徐瑞生领着记者走进老宅。记者看到,该老宅有一进一院,另有一个长长的过道通向正大门,现存10间房,正房为砖木结构楼房,五间两厢,气势不凡。

徐瑞生告诉记者,祖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其曾祖父徐景贤所建。曾祖父早年在常州经商,由于为人诚信、厚道,靠勤俭持家,致力发展实业,带领乡邻“赶生活”,并积累了一定财富,于1925年,为改善居住条件进而在原址进行改建。徐景贤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与丹阳城一批工商实业家有深交。徐景贤返乡兴建的徐家大院,其规模和造型,在当时算得上是村里的“第一豪宅”。原先这座房子有高耸的马头墙,还有不少精美的砖雕、木刻,但均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

徐老拿着有些掉漆、暗红色的家谱木盒介绍说,徐家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原先我们有家谱,但也在文革期间被破坏,现仅存这一当时存放家谱的木盒了。老宅早年经历过丹阳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变迁,遭遇过土匪骚扰、日寇扫荡,收留过受伤的游击队员,承载了好几代人的珍贵记忆,具有很重要的纪念意义和研究价值。

“我家和当时丹阳城里的几个工商大家都有深厚的交情。以前他们到乡下扫墓,都住在这座老宅院内,一代代人都跟我家关系很好。”徐瑞生说。

记者实地考查发现,现在丹阳城区得到修缮的文物保护单位张家大院原主人去世后,就葬在当时徐家所有的山地上,由徐家负责对墓地的管理。张、徐两家近一个世纪一直往来密切。同样,当时城里的其他几个大的家族戴家、董家、冷家、何家祖先都葬在徐家的山上。其中,戴家最知名的人物就是民族资本家戴则均,现在城区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前委旧址,即原先戴则均的花园。

正因如此,过去每逢清明时节,徐家大院内特别热闹,丹阳城里的张家、戴家、冷家、何家,都有后代前来徐家的山地上祭祖,都要居住在徐家大院内,一住就是一个星期左右。

红色记忆:新四军曾在这里借宿

鲜为人知的是,徐家大院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革命者经常活动的场所,见证了革命斗争,留下了红色记忆。

徐瑞生的父亲徐东鲁,经常接济新四军游击队。寒冬腊月的夜里,游击队员们来时,便用砖块在徐东鲁睡的房间外墙敲击三下作为暗号。徐东鲁听到暗号,便悄悄把棉被、干粮等递给新四军队员们。队员们拿着被子,趁着夜色到后山草堆中休息。休息调整后,队员们继续行军,赶赴任务。天亮之前,徐东鲁则习惯性地来到后山,把队员们睡过的被子收回家,以备下次使用。

徐瑞生的女儿徐志梅说:“听爷爷说,游击队的人经常躲到附近墓地的草丛里,在我家开完联络会后,有时也借宿在我家。我家人知道革命者风餐露宿的辛苦,每次游击队的人开完会都尽力让他们在我家休息好,而我家里人就帮他们听外面的动静。睡到半夜里,听到远处传来的临村的狗叫声,(以前我家位居村里最高位置)乡村每到夜里非常寂静,临村的狗叫声在我家的二楼都听的很清楚的,就立即通知游击队员,他们就抱起被子,逃到房子西边的山上,钻进坟堆里,躲在坟圹(深约1米,可作为掩护)内,这样,敌人就不容易发现,相对安全了。”

有一次日寇进村扫荡,抓了村里很多青壮年,徐东鲁也被抓。日本兵用刀紧紧架在徐东鲁脖子上,押着往东北方向陈家村一带去。路上,徐东鲁亲眼目睹,一名村民因为顶撞了日本兵一句,被日军刺刀一刀刺死。来到陈家村口的一个水坑边,徐东鲁看到水坑里面全是被日军杀害的村民的尸体。这时听到陈家村方向跑出来几个日本兵,嚷嚷着向这边的日军交代了几句,日军便放弃村民、列队向陈家村深处跑去。徐东鲁等村民见状,便迅速奔向山里,方拣回性命。

1945年10月,新四军奉命北撤,不久,国民党政府挑起内战,对在丹阳地区留守的中共党政军人员实行梳篦式“清剿”。丹阳地下党人、时任丹阳县中片武工队队长茅志清当年就经常在这间房屋内联络队员、开展工作。有时,队员们在这一住就是十几天。屋主总是细致周到地掩护好、接待好;一有风声,就及时报知队员们进行隐蔽潜伏,保存实力。

归宿之问:能否合理开发保护?

后来,随着徐瑞生的几个儿女长大成人,均搬出老宅居住。而徐瑞生年事已高,目前一年中大部分时间跟随儿子在外地生活。老宅已多年无人居住。记者注意到,老宅的正大门前已经长满杂草。“因为多年没有住人,老宅开始荒废,家里的一些东西也开始腐蚀,有些地方漏雨严重。”这让徐老每次看到后,都心急如焚。“维修吧,古建筑维修的费用也不是一点半点,关键是里面没人居住,修补后仍然容易荒废。不修吧,总不能眼睁睁看着祖宅破旧、坍塌,不能让几代人的心血毁于一旦。”徐瑞生对记者说,希望通过老宅,告诉后人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人文历史,尤其是不能忘记曾经在这里工作过、为祖国翻身解放而奋斗的革命先驱者们。

徐瑞生表示,家和万事兴,他希望能够发挥祖宅的教育作用,让祖辈的那种优良家风一直传承下来。“那个时候最值得传扬的家风就是勤俭持家和家庭和睦了。”徐瑞生告诉记者,他的曾祖母和其婆婆的感情非同一般,曾祖母去世那一天,其婆婆过于悲痛,和儿媳妇同一天死去。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感人的传说,但却是真实的事情,现在看起来是婆媳关系融洽亲如母女的典型。。

徐瑞生告诉记者,他的母亲在年轻时曾被日本人刺了三刀,但是依旧坚强地活下来了,她教育徐瑞生及其兄弟姐妹,都要崇文重教,立志报国。受母亲影响,徐瑞生从小立志要改善家乡的水利,并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时考上了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但因为后来家里实在太穷困,徐瑞生只好辍学回家,后做了一名乡村教师,教书育人40余年。

徐先生感慨地说,这座房子历经了清、民国、新中国多个时期,是江南古民居的代表,是丹阳民族工商业发展的见证者,是革命者的工作站,积淀着优良的传统文化。

“我期盼老宅能定为文保单位,成为丹阳近代工商业展览馆或革命传统教育传承基地,可与附近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束锡琦故居等形成一个古村落景点。老宅附近也有着很多历史遗址,如齐景帝修安陵,都是丹阳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徐瑞生说道。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