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无价请“抬头”

核心提示: 打车时,最怕遇到怎样的司机?回想起几天前的惊魂一幕,市民小吴至今心有余悸。“前天晚上,我叫了一辆网约车回家。结果司机一路都在聊微信,不停地看手机。我多次提醒他集中精力开车,还被白了好几眼。”

本报讯 打车时,最怕遇到怎样的司机?回想起几天前的惊魂一幕,市民小吴至今心有余悸。“前天晚上,我叫了一辆网约车回家。结果司机一路都在聊微信,不停地看手机。我多次提醒他集中精力开车,还被白了好几眼。”小吴说,经过一个路口时,信号灯刚刚变绿,沉溺于手机的司机没注意,险些同侧面驶来的车辆撞上。历险之后,司机方才依依不舍地放下手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生活中,人们已须臾离不开手机。开车打个电话、回条微信,似乎司空见惯。然而,就在低头、分神的一瞬,危险就有可能发生。连日来,不少市民向本报反映,我市不少司机都存在开车看手机的坏习惯,而这一习惯也极容易酿成惨剧,“低头司机”俨然成为了潜在的道路杀手。实际上,我市早已开始治理司机开车时使用手机的行为,但成果寥寥。围剿“低头司机”,靠法律、靠科技,也要靠自律。

开车用手机

车祸概率倍增

记者调查发现,打电话、发微信、查看导航信息等是开车时使用手机的主要原因。为了方便,不少司机还在车内安装了手机支架。有网约车司机表示,由于要接单、联系乘客、查看路线,不得不随时盯着手机,而自己又不愿为此停车浪费时间。很多接受采访的司机也表示,等红绿灯时,为了打发那无聊的红灯时间,自己总会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机来看。

据业内人士介绍,分心驾驶行为可以分为3类:一是满足驾驶人身体舒适需求的分心驾驶行为,如抽烟、饮水、进食、调节空调等行为;二是满足驾驶人心情愉悦需求的分心驾驶行为,如化妆、刮胡子、聊天等,也包括使用手机拨打电话、收发信息等;三是周围环境引发的分心驾驶行为,如照顾小孩、长时间关注某个车外突发情况等。记者调查了解到,正常驾驶时,驾驶人反应时间在0.3秒~1秒;使用手机时,反应时间延迟3倍左右。而且行车间距延长,让道路通行效率降低,同时车辆横向控制能力降低。如此一来,发生车祸的概率也就自然增加了不少。

路遇“短暂停”

同样不可玩手机

事实上,对于开车使用手机的行为,相关法律早有规定。在我市,根据相关法规,开车使用手机将被处以扣分罚款的处罚。但对于这一处罚标准,各方观点不一。尤其是开车时使用手机的场景越来越多,事故频繁发生,如何界定和惩罚这一行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市民提出,这一规定明确,除了接听拨打手机之外,发微信、刷微博、玩游戏等使用手机的行为也都不被允许。同时,包括平板电脑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电子设备,在驾车时都不能用。

那么,如果遇上红灯或拥堵时,车辆处于停驶状态,是否可以使用手机?对此,交警部门表示,行驶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遇红灯时暂停,因此同样不能使用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

对此,有关专家建议,要针对开车使用手机的现象特征,强化对驾驶人的培训、考试和处罚,提高驾驶人安全意识;细化对使用手机等驾驶违法行为的处罚,根据不良驾驶行为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危害严重程度,制定差异化的罚款和记分标准,对于因使用手机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进行严厉惩罚,以儆效尤。

“低头司机”成公敌

执法取证却不易

事实上,“低头司机”之所以难以杜绝,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执法难。汽车越来越多,使用手机的行为难以捕捉,执法取证的难度可想而知。有关人士建议,对于驾驶中使用手机的监管与查处,应结合视频识别等技术,加强对使用手机等重点分心驾驶行为的取证工作。为此,除了采取“人海战术”外,我市已启用高清监控设备以及各种“黑科技”,以抓拍使用手机的违法行为。

据介绍,目前类似电子警察系统判断是否开车打手机,需要满足两个要素:其一是驾驶员手的位置;其二是手中有手机。有业内人士指出,开车使用手机的方式很多,相对于“打手机”的明显特征,“玩手机”更加隐蔽,取证难度更大。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分析这类行为特征,让科技设备能更加准确、敏锐地判断出这些行为。专家建议,应全面研究驾车使用手机的行为特征,制订违法行为取证标准,为杜绝此类行为提供法律支撑。同时,加大打击力度,通过现场执法检查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让“低头司机”不再“低头”。

(马骏)

责任编辑:张钰婷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