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7岁的徐瑞生老先生勤恳一生,育有四子一女。其中大儿子通过自学成了技术精湛的木匠,二儿子、小儿子勤奋刻苦均成了工程专家,其他人则在教育界等贡献着一份力量。到了第三代,男丁兴旺,清一色全是孙子,孙辈们也都顺利大学毕业,出了两名985高校的硕士,有一名正努力攻读博士学位。都说什么样的家庭走出什么样的人,徐老一家几代之所以这么优秀,相信与祖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分不开的。
徐家全家福(摄于1984年)
徐瑞生曾祖父徐景贤
吃饭严规
将“勤俭节约”植入儿孙内心
谈起“祖训”,徐老首先想到的就是从小接受的“餐桌教育”。“记得这样一个场景,在我很小的时候,吃饭时,餐桌上的孩子们都表现得非常拘谨。”徐老这样描述他们家传下来的吃饭规矩:吃饭不能讲话,左手必须扶碗,中途不许离桌,米粒不能掉桌,更不能剩饭。“只要有一样没做到,就会被训,严重的处罚还会罚跪!相当严厉。”徐老说,这也是兄弟姐妹们在吃饭时认认真真的原因。
很多年过去了,当年三岁孩童已经成了耄耋老人,徐老对这件事依然记忆犹新,印象深刻。他也像太公一样教育着下面一代又一代。“当时可能还不懂祖辈为啥这么严厉,其实和以前物质比较匮乏有关,但教育意义丝毫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物质生活的改善而削弱。”徐老结合自己的经历总结称,严厉的祖训,让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勤俭节约,懂得尊重劳动者及劳动成果。
在自己受益的同时,徐老也把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给了子女和孙辈。如今儿孙满堂的徐老,依然严格地坚守祖训,生活不铺张不浪费,勤俭节约,珍惜已有的一切,安享着晚年。
自己动手
将“自力更生”融入子女血液
让徐老感触最深的“祖训”还是老一辈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创造生活的精神动力。徐老回忆称,从他记事的时候起,他们家从来没买过酱油。“都是自家祖传的手法,在家酿制酱油。”徐老说,酱油的制作方法并不简单,较为繁琐,但是他们家却始终坚持自己做,就连他自己都会酿制酱油。不仅是自制酱油,根据咱们丹阳人的饮食习惯,徐老家的父辈们还学会了自己制作甜面酱、生姜丝、萝卜干、腌菜等。只要是可以在家自己做的,就尽量不会出去买。“其实祖辈们的做法也在告诉我们,靠自己的双手勤劳干活,自力更生,才能创造更好的生活。”徐老总结道。
这种“自力更生”的理念,徐老也把它早早就教育给了孩子们,随着年纪的增大,这种干劲也融入到了每一个子女的血液中。他们各自通过不懈努力,都在自己较为擅长的领域找到了一席之地。徐老几个子女当中,有的成了高级工程师,有的成了省级专家,还有的奉献给了教育事业。随着能力的提高,孩子们的发展前景广阔。即便几个子女的工作都很忙,但他们依然会抽出时间来陪伴徐老,这也让徐老深感安慰。“是祖训的教育给了孩子们自力更生的信念,让他们过上了自己渴望的生活。”徐老说道。
热情好客
将“诚信待人”深入家人骨髓
尽管经历过艰苦的岁月,但徐老及家人都秉承这样的待人之道:热情好客。在徐家老宅前,徐老曾感叹以前他们家门庭若市,热闹非凡。“我家祖祖辈辈待人接物都非常热情,最穷最难熬的岁月,我们家不管谁上门,都会给予吃的喝的。”徐老说,祖训教导,上门的都是客,不论尊卑长幼,不论哪种职业,他们家都会热情招待,这也是“大家之风范”,体现着“大家之气度”。
对人要大气,与人交往则要讲究诚信。这也是徐老从祖训里继承下来的为人之道。为了孩子们在社会上站稳脚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徐老也把“诚信待人”深入到家人的骨髓里。有了他的教导,徐老的孩子们,甚至孙辈们都谨记这条祖训,真诚地对待身边遇到的每一个人。好的家训育出优秀的人,徐老的孙子们也都非常争气,全部都考上了大学,出了两名985高校的硕士,有一名正努力攻读博士学位。家族兴旺的同时,人才辈出。
如今,徐老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能修缮胡桥门楼村徐家百年祖宅,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希望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祖训中的宝贵财富宣传出去,让更多的现代人受益。
(张敏 文/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