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玩伴相处时是“争”是“让”,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
教育人士:家长应把握好“争”和“让”之间的度
两岁多的孩子迷上看动画片,却很少给父母讲他看的是什么;三岁多的孩子见到陌生人,总爱藏身于人后,或者只在爸妈的引导下喊一声人;还有的孩子语言发展迟缓,说话不流利……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高楼的居住环境给孩子造成了“孤独感”,于是热衷为孩子寻找玩伴。然而,令很多家长郁闷的是,当孩子与玩伴相处时,表现出的往往是过分的谦让或者过分的霸道。那么,家长究竟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呢?
■ 贺丽华 文
●还没上学的娃很缺伴,家长费尽心思为孩子“寻友”
“平时我和孩子他爸要忙于工作,家里就只剩下婆婆陪着孩子,而婆婆每天又要忙着烧饭和做各种家务活,所以很少有时间带孩子出门,渐渐地,孩子也就变得特别‘宅’,也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家住开发区东南新城小区的刘小姐对记者说道,她非常担心孩子的性格会变得非常内向,所以最近只要有时间,她都会陪着孩子在小区里转悠,为孩子寻找年纪相仿的玩伴,鼓励孩子与他人一起玩耍。
还有些家长则是通过在单位中为孩子“寻友”,看看朋友、同事中有没有同龄孩子,然后将这帮人联络起来,经常组织一些户外活动或近郊旅游等。还有一对父母说,他们除了常常带孩子到小区楼下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之外,偶尔还会在家里搞个小聚会,给左邻右舍的孩子安排一些家中可以玩的亲子游戏或比赛项目,然后大家一起吃饭,孩子的性格也由此变得开朗起来。还有一些父母本身是“网友”,于是常常借助网络为孩子“攒”伙伴。大家都有差不多大的孩子,形成一个固定的“群”,轮流出点子,给孩子们策划好玩的集体活动。每次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并且都有了自己能说“心里话”的“好朋友”。
另外,还有些家长热衷“娃娃亲”。“孩子一个人太可怜,帮她找个家附近的小伙伴,以后两家人可以一起活动了。”王小姐对记者说道,“我们是独生子女,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候更可怜,家里全是大人,根本没有同龄人一起玩。”王小姐说道,很多父母都是以给孩子找伙伴为出发点,“结亲对象”的首要要求也都是“年龄相当,居住地相近”。
●自小受溺爱养成霸道性格,与玩伴一起绝不能吃亏
家长想尽办法为孩子多寻来些玩伴,但孩子在与他人相处的表现上却往往令家长感到失望。家长吴先生就深有体会,他说,孩子因为从小受到四位长辈的溺爱,于是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霸道性格,只要是他喜欢的,从不愿意分享给别人。“比如说,在家里吃饭的时候,孩子总是要求把自己最爱吃的菜拿到自己的面前,而且不允许别人吃这道菜;在外面玩耍的时候,也从来不允许其他小朋友碰他的玩具……”吴先生无奈地说道,经常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正是为了给孩子多找一些玩伴,但总是会发生争抢玩具的情况,导致愿意和自己孩子玩的小朋友越来越少。
吴先生说,最糟糕的一次情况是,他带着孩子到公园玩,因为孩子忙着躺滑梯,所以把玩具暂时放在了旁边的休闲椅上。这时,一个小男孩突然跑过来拿起了他的玩具,孩子在看见后,竟然二话不说直接跑过来将对方推倒在了地上。当吴先生要求孩子给对方道歉时,孩子却毫无悔改之心,导致吴先生被对方家长好生指责了一番,同时不停地替孩子向对方赔礼道歉。
吴先生说,为此他也不止一次地斥责孩子怎么一点也不懂得分享,然而始终没有成效,反而刺激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吴先生说,如今他非常担心孩子将来很难与人相处,“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在两岁前,都表现得挺大方的,我问他要什么,他就会给我什么;看见同龄小朋友过来,也会主动把自己的玩具举起来让给别人。但两岁后就完全变了,怎么会变得那么自私,一点都不愿与人分享东西了呢?”
●与玩伴相处时过分谦让,养成事事处处都只知退的性格
还有些家长则为自己孩子过分谦让的性格而感到忧心。“虽说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过分的谦让无疑会造成孩子懦弱的性格。”家长陈女士说道,过去,她带着孩子和小区里的小朋友一起玩时,为使孩子更快速的融入群体,总是习惯把孩子的玩具和食物分享给大家,同时教育孩子大度些,不要与他人争抢。然而,久而久之,孩子却变得从来不和小朋友争,哪怕是非常喜欢的东西她都会让给别人。
陈女士说道,最近孩子的这种情况是越来越严重,比如在小区儿童游乐区玩滑梯时,只要有小朋友一起玩,她就会立即让开,直到其他小朋友全部走开,她才会继续自己一个人玩。“每次我看到她匆匆忙忙地从滑梯走道上撤下来时,甚至不顾自己有摔下来的危险,心里都会非常的难过。”陈女士对记者说道,她现在感到很迷茫,担心过分谦让的宝宝不懂如何争,只知一味让,从而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上吃亏。
●过分谦让和霸道都不可取,家长应学会调整好“度”
对此,记者咨询了一些早教机构的教育人士,他们指出,孩子性格的不同折射是家庭教育方法的不同,无论是过分谦让还是过分霸道都是不正确的。那些只争不让的霸道宝宝实在是不讨人喜欢,但是那些过分谦让的孩子事事处处都只知道退、忍甚至懦弱,却也更让家长们着急。“其实强与弱,都是宝宝天生就有的性格。”教育人士表示,无论性格强与弱,都不是宝宝的错。关键是,如何调整好这个“度”,也就是后天的孩子教育,让孩子做一个既不霸道欺人,也不隐忍自我的豁达宝宝。这就要求家长教给孩子适度的“争”与“让”,不仅懂得如何对别人“让”,也要学会向他人“争”,表达自己的想法,满足自己的心愿。
对于过分谦让的孩子,教育人士指出,谦让也是要讲求一定的原则的,一味地谦让、不讲原则地谦让很可能使孩子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很多家长在让孩子谦让的时候,并不讲明谦让的前提条件,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孩子没有办法判断该不该谦让,甚至会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对。在今后的生活中,孩子可能会养成习惯性谦让,即不管自己对错都会谦让,这样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对于性格偏霸道的孩子,教育人士则认为,从孩子的成长心理来说,孩子到了2岁后,自我意识会逐渐觉醒,孩子开始懂得拥有的概念,并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只要他的利益受到一丁点的威胁,他就会迅速行动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这种“自私”行为是很正常的。所以,家长要先了解孩子的这种正常的行为心理,绝不要惩罚孩子,也不要强迫孩子给玩具别人或者责骂孩子的“自私”行为,要宽容耐心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感受分享的快乐。
●引导孩子学会分享,这些误区要不得
事实上,很多家长在引导的过程中,往往会犯下自己也意识不到的错误。教育人士指出,比如,最常见的有假吃,平时,在孩子吃东西的时候,大人总是喜欢开口说:“宝宝,也给妈妈吃一点吧。”一开始,孩子是没有什么防备心理的,大多数时候,孩子都会愿意给大人吃,但大人往往就很习惯性地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哇!孩子你真懂事,你这么乖,你一个人吃,吃多点,快快长身体。”这样做很容易纵容孩子假分享的心理,以为只是嘴上说说给妈妈吃就行了,并不用真的给。假分享的习惯经历多后,孩子就容易养成什么好东西都可以自己一个人吃的习惯性思维。以后一旦和其他孩子相处时,也抱着这样的独享心理:我的好东西,不用与小伙伴分享,就该我一个人吃;我的好玩具,也该我一个人玩。当孩子带有这种什么都是“我”字为头的心理与小朋友交往,自然就很难融入群体生活,也阻碍了与别的孩子之间的交往,久而久之,就容易被别的孩子冷落,性格或许就会越来越孤僻。所以,在孩子吃东西的时候,大人开口找孩子要分一点来吃,一定要真吃,这样孩子才会慢慢学会,自己吃东西时会想到别人,自己的玩具别人也能碰,一起玩一起吃,才会更快乐。
另外,还有一种在家庭中常见的情景,就是吃苹果时,家长都喜欢效仿“孔融让梨”的故事,只可惜的是,往往只是效仿了“让”的举动,却没有学到真正谦让的精髓。家长会让孩子挑最大的苹果,先拿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但是,往往一圈转下来,所有的大人或者说牙不好或者说闹肚子不能吃等,反正都有不能吃大苹果的理由,最后当然就是孩子自己抱着大苹果乐呵呵地“独享”去了。这个例子表面看起来,是让孩子学习如何与大人分享苹果,但实质上所有的大人都在有意识或者说是好意地“拒绝”与孩子分享苹果。大人“假让”的行为,给孩子传递了一个重要的错误信号:那就是大人不会吃的,只是走走过场,最大的那个苹果在成人之间转一圈后最终仍然会成为自己的。长此以往,孩子的独占心只会越来越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