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昊康杯”全国女子举重冠军赛,以抓举112公斤的成绩夺得女子69公斤级决赛冠军;“红郎山杯”2016年中日韩国际友好举重比赛,连夺69公斤级抓举、挺举和总成绩的三枚金牌;近日结束的2017年举重亚锦赛女子冠军赛,以抓举107公斤的成绩夺得女子69公斤级决赛冠军、以挺举126公斤成绩夺得女子69公斤级决赛亚军,总成绩第一……
翻看丹阳姑娘施丹晖的举重成绩单,这些亮眼的成绩引人艳羡。今年26岁的她,自接触举重以来已参加比赛无数,获得大小奖牌已有二十多块。一个普通的小城姑娘,如何在16年间变成“金凤凰”凌空而飞?2日,记者对比赛后回家不久的施丹晖进行了专访。
114
9岁选入体校
一“举”成名平步青云
施丹晖的老家是在开发区其林行政村施家自然村。9岁时的一场选拔,从此改变了她的命运,使她迈上了举重运动员的生涯。在这之前,施丹晖和同龄人一样,除了体育课上的铅球、垒球项目,从未接触过举重。
9岁那年,市体校来施丹晖的学校选拔举重苗子,由于爆发力突出,施丹晖从学校里脱颖而出,成了当时唯一被选上镇江体校的学生。从起初的寒暑假偶尔练习到正儿八经练习一年,施丹晖便正式转入镇江体校。
年仅10岁的女娃娃,到了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怕吗?施丹晖的回答是肯定的。她告诉记者,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不是很强,加上当时年纪小,刚刚转校的时候一想到见不到父母了,内心就有点打颤。
令人意外的是,最终化解这种恐惧与不适的,竟是好奇与新鲜感。
“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举重训练器材,特别感兴趣。”被带到训练房的施丹晖,一下子就把原先的不安抛到脑后了,兴致勃勃地摸起了在她眼中新奇的“玩具”。
当时的施丹晖,没有想过这些器材和自己的联系,也没有想到自己能与它们打交道十几年,并因它们而成名。
第一次参加省级比赛,施丹晖就夺得了三块金牌。年少成名的她平步青云,顺利进入省队并师从陈艳青,施丹晖的黄金时期的序幕也从此拉开。
因伤中断训练
身陷低潮想退役
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全运会,寄托着施丹晖的希望。然而,2008年3月的一次受伤,彻底让她与辛苦备战的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告别。
由于背肌拉伤,施丹晖不仅无法正常训练,就连最基本的呼吸都十分疼痛。与身体上的疼痛相比,更令她难以接受的是心理上的失落。
“每次看到队友正常训练,我却什么都做不了只能旁观,真的很难受。”施丹晖告诉记者,受伤期间,她曾去苏州大学读过一学期的书,但仍无法静下心来,身体加精神的打击令她一度产生了退役的念头。施丹晖说,当时她认为,这届全运会已经参加不了了,就自己的身体状况而言,四年后恢复机能参赛也是一个未知数。
幸运的是,省队没有放弃施丹晖这棵好苗子。养好伤后,施丹晖前往北京重新开展体能训练,有望再次回归举重生涯。“心情低落的时候的确想过放弃,可一想到这么多年都坚持下来了,我觉得那就再坚持一下吧。”施丹晖如是说道。
为回归减重忌口
每天5小时高强度训练
对运动员尤其是举重运动员而言,一天不运动,身体机能就会明显下降,更别提施丹晖一年多已经没有进行常规训练了,生活习惯也明显改变。要想恢复从前的体能,就得付出更大代价。
一年多的停训,使施丹晖的肺活量和耐力都明显下降,为了尽快恢复体能,她每天至少要锻炼5小时。
体重对于举重运动员而言非常重要。每天穿着不透气的衣服蒸桑拿,蒸完后尽量不喝水,这是施丹晖控制体重的方法之一。
“饮食的控制也很重要,猪肉、牛肉、羊肉是绝对不能吃的,荤菜几乎就是吃鱼。”施丹晖说,为了体重达标,赛前一个月她甚至少吃饭,晚上饿得睡不着觉是常有的事,第二天起床继续高强度锻炼。
前两年,为了保持参赛63公斤的体重,每次赛前,施丹晖都要减重6~7公斤,再加上白天的高强度训练,使得她虽然体重达标,状态却总是很差,比赛成绩也不理想。施丹晖思前想后,决定和教练商量提升体重级别,将体重从63公斤增加到69公斤。
施丹晖告诉记者,尽管体重增加了6公斤,但训练水平却要提高15公斤~20公斤,这就需要更强的肌肉力量,付出更大的代价。对运动员而言,付出代价往往就是一身伤,施丹晖也不例外,脖子、背部擦破皮算是小事,更严重的可能导致肌肉损伤。因此,施丹晖总是和队友利用训练间隙或休息时间,到治疗室进行针灸和推拿治疗。
越挫越勇
小姑娘变成“金凤凰”
今年26岁的施丹晖,在同重量级别的队友中并不算小将。以这样的年纪锻炼、参赛,容易导致她的疲劳期延长,提高成绩的空间也缩小。
不过,身体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影响施丹晖的发挥,反而促使她越战越勇,多次在国内外赛事中一举夺冠。
刚刚结束的2017年举重亚锦赛,并不是施丹晖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国际赛事。与之前不同的是,比赛前十天,她的右肩关节严重受伤,为了不影响比赛,施丹晖只能在出国前两天打了封闭针。
施丹晖坦言,由于体能不是最佳状态,她对此次比赛能否夺冠有些没底气。“比赛前,我给教练发了短信,教练反倒安慰我放宽心,心里放下一切去比赛。”出人意料的是,施丹晖拖着病体获得了两金一银的好成绩,站在领奖台上的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以前年纪小的时候,觉得比赛很容易,不知其中滋味。”施丹晖告诉记者,随着年纪增长,经历的挫折越来越多,她越来越明白一个运动员的不易,特别是站上领奖台的时候,心里酸酸的。
在短暂回家休整五天后,她将再次踏上去北京的路途,全力备战今年8月的全运会。这只从丹阳飞出的“金凤凰”,最终将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这将是我经历的第三次全运会,虽然第一次没能参加,但是却和我息息相关,我至今都印象深刻。”施丹晖。谈到未来,她也早有规划,“如果以后不练了,我打算报考研究生充实自己,毕竟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蒋玉 文/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