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工匠精神” 奋力实现新发展——丹阳市首届“十大工匠”掠影

核心提示: 在我市产业发展壮大之路上,涌现出了一批秉持“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达目的、绝不放弃,不断推动工作标准、质量、水平上层次的“丹阳工匠”。为更好地弘扬“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培育工匠的浓厚氛围,推动丹阳制造脱胎换骨、经济转型发展,今年“五一”之际,我市经过基层推荐、大众投票、相关部门审核,评选出了首届“十大工匠”。

弘扬“工匠精神” 奋力实现新发展

——丹阳市首届“十大工匠”掠影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既能体现勤劳之美的精神本色,又展现了创造之美的价值升华。在我市产业发展壮大之路上,涌现出了一批秉持“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达目的、绝不放弃,不断推动工作标准、质量、水平上层次的“丹阳工匠”。为更好地弘扬“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培育工匠的浓厚氛围,推动丹阳制造脱胎换骨、经济转型发展,今年“五一”之际,我市经过基层推荐、大众投票、相关部门审核,评选出了首届“十大工匠”。

吕存:正则绣是生命不可割舍的部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正则绣大家吕存近来非常忙碌。“5月10日,我要去深圳参加文博会百名国大师展览,作品还要做最好的调整;5月20日要参加江苏省委省政府举办的江苏发展大会工艺美术大师展。”吕存说,虽然忙得连轴转,但他甘之如饴,只因正则绣早就成为了他生命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出生于刺绣之家,吕存自幼随父母学画习绣,成年后专事正则绣创作至今。不同于传统绣法,吕存是站着刺绣的,每天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说辛苦,确实也很辛苦。但把自己的情感、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中去,也没有时间去想苦不苦。”吕存说,站着刺绣,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整个画面。他享受创作中的快乐和痛苦,甚至一天不做绣就会心慌。“一是怕针一离手就会生疏,二是怕时间不够用。所以我除了吃饭睡觉,社会活动外,整天就是做绣。”

余旭江:方寸之间见真章

一把印刀、一块印石,篆刻艺术推广协会副会长余旭江像往常一样以刀代笔,以石面为画纸,在方寸之间展示传统汉字艺术的魅力。“篆刻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项艺术,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结合。”余旭江说。从事篆刻艺术创作二十多年,他怀着对篆刻艺术的深情热爱,不懈地摸索、研究、创作、实践,不断提升着篆刻艺术创作的水平。

2014年余旭江的篆刻作品入选江苏省书法篆刻新人展,并以此成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的会员。2016年,在“远去的乡愁”中华朱方篆刻大赛中,余旭江以《舌尖上的乡愁》为题,用篆刻的形式表现肴肉、大麦粥、封缸酒等特色美食。为创作这一组作品,余旭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白天忙于工作,抽不开身也静不下心,他就用晚上的时间创作。最终,这组典雅精致的篆刻作品成功打动评委,斩获了大赛一等奖。

赵军:执着坚守为传统手工艺注入新活力

走进位于开发区普善社区的赵军琴坊,一幅书写着“大国工匠”四个遒劲大字的书法作品格外引人注目。作为赵氏琴坊第十三代传人,赵军说,“工匠精神”其实一直贯穿着赵氏琴坊4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已深深融入每一代赵氏制琴人的骨血,也正是靠着这一股精神支撑,赵氏琴坊以及赵氏制琴技艺才能历经风雨传承至今。”

如今,“赵氏二胡”的制作仍然保持着手工制作的传统方式。赵军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给二胡制作这一古老的传统手工艺行业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他着重对二胡的外观质量、音色等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他制作的赵氏二胡音色更为圆润优美、外形更加精美大方。现在,“赵军琴坊”早已声名远播,被部分著名音乐院校和二胡演奏家作为指定用琴,还漂洋过海,远销日本、美国等国家,赵军制作的圆筒龙头锡胡还被中国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指定为行业标准。

许生炎:五年历经上千次实验 实现树脂镜片国内首创

虽已身为万新光学集团技术部经理,但许生炎更喜欢称自己为“眼镜工匠”。“产业技术要进步,关键在于人。作为技术‘匠人’不仅要有钻研精神,更要有创新思维,能够通过对技术的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的品质,进而推动产业的向前发展。”这是许生炎对“工匠精神”的“解读”,也是他一生的追求。自1972年10月进入眼镜行业之后,40多年来,一直专注于眼镜的技术创新,孜孜不倦、痴迷其中。他成功研发的光学薄膜技术,使万新光学在国内首创树脂镜片,并带来了我国眼镜产业的腾飞发展。

2001年,面对国外光学薄膜技术的技术封锁,45岁的许生炎带领两三个人,从零开始,一头扎进了这项技术的研发。在从实验、小试、中试,直至实现大批量生产的五年时间里,他只在家休息过两个半天,共历经上千次的不断实验。在许生炎不知疲倦的技术攻克下,最终实现了树脂镜片的全品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让我国的树脂镜片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

程兴磊:静心沉淀 积累技术

“技术没有捷径可走,需要长期的积累。而我喜欢静心沉淀于技术。”对于旁人眼中枯燥、乏味,甚至“痛苦”的技术研发工作,天工集团科技创新部副部长、高速钢技术科长程兴磊(右)却觉得能够沉浸其中是种“享受”。

2009年,研究生毕业的程兴磊加入了天工集团,负责高速钢的技术研发和工艺开发。2013年开始,程兴磊总负责高硫高速钢项目的研发。为了实现产品以最低成本、一次性较高合格率的开发,程兴磊在那一年时间里,不分白天黑夜,常常是晚上深更半夜在车间现场指导、把控产品的生产过程;白天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取样、检测分析,积累工艺参数、质量数据等,为工艺的不断优化和产品成材率的提高做好数据准备。在他的潜心努力下,2014年,天工集团的高硫高速钢项目成功实现了国内首次产业化大生产。这款主要面向美国客户的高硫高速钢产品,提高了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目前,程兴磊正在进行高品质高速钢钢丝的技术攻关。

袁任志:躬行此事 践行匠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凝聚了先贤之智的此句话,江苏卡威汽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试制试装部部长袁任志(右)有着自己的理解。“工作这些年,相较于以书本所获的知识指导实践,我更常经历的是以不断重复的实践总结提升、最终获得可靠、可行、科学有指导性的纸上数据。”

走出象牙塔不久,袁任志便来到了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公司,一直参与汽车开发工作。 “16年的专业工作时间,我参与了一个又一个的项目,解决了很多市场问题。”2015年,袁任志应邀加入卡威,肩负起了公司新老产品的试制试装、新产品上公告的实验跟踪工作,同时他还要负责传统车辆的NVH技术攻关工作。

“这么多年都钻在汽车上面,有不少人问我会不会觉得枯燥无趣。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非但丝毫没有这种感觉,我还始终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因为我爱这一行,爱每一次完成细节攻关后收获的那种满足感。”

符爱芬:努力把每款面料做成“艺术品”

在江苏丹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样品展示厅里,陈列了5万种面料样品,每一款做工精美的样品都蕴含着独有的设计概念、主题和故事。看着这些出自自己和团队之手,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的面料样品,身为公司产品研发中心主任的符爱芬内心无比自豪:“我们从每款面料的设计之初开始,就是把它定位成‘艺术品’来进行设计、研发、生产的,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产品。”

今年46岁的符爱芬1992年进入了丹毛工作,她20多年如一日,在技能进步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进步。多年的刻苦钻研,为符爱芬的产品开发之路打下了“厚积薄发”的基础。2006年,她设计出的特黑加静电植绒面料被中国纺织专业委员会评为“维尔佳”新产品优秀设计奖,并大受客户欢迎。2014年,她与团队历经两年时间,成功研发了一款吸湿、透气毛精纺面料。如今,这款适用于户外运动的面料已实现大批量生产,并垄断了市场。

吴辰明:不断将叉车技术练到“极致”

点火启动、提升货叉、挂挡前进、叉取货物、后退转向,最后运送至指定区域,完成货物堆放。在圣象强化地板工厂仓储中心,80后小伙子吴辰明开着叉车,在进行货物进、出库的操作中,一脸专注,每个动作都是那么的娴熟、精准。

35岁的吴辰明,是圣象强化地板工厂仓储中心班长,但2009年刚进厂时,他还只是一个刚刚拿到叉车资格证的“新手”。为了让自己的叉车技术不断精进,他白天工作之余,反复练习叉车的起步、升降、停车等每个动作和货物的堆垛;晚上回家就认真琢磨学习叉车的理论知识,熟悉叉车各种性能。并且还不断挑战自我,报名参加各种“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劳动技能竞赛。经过持续多年的刻苦努力,吴辰明叉车技能日臻娴熟:2016年8月,他荣获了江苏省首届叉车司机职业技能大赛镇江地区选拔赛第一名;2016年9月荣获江苏省首届叉车司机职业技能大赛第十三名,并荣获省人力资源厅授予的高级技工职称。

钱鸿川:“土专家”钻成“主栋梁”

“叫他埋头做点事,要得;叫他抬头说点话,要命。”这是恒神人对公司碳纤维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钱鸿川(右)的普遍评价。而正就是这样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却凭借着一股“钻劲”,从一名琢磨普通机械的“土专家”成为了精研高端设备的“主栋梁”。

钱鸿川大学学的就是机械专业,笨重的金属在他手中锯钻切削洗刨之后,便似乎有了自己的属性,有了生命的灵动。1996年5月,钱鸿川转入恒宝股份工作。恒宝由信息记录纸票证印刷到磁卡芯片卡制作,钱鸿川的专业技术随着设备的更新不断提升,旁人眼中“土专家”转身成了“洋专家”。

2007年8月,钱云宝创办恒神,生产高科技材料碳纤维,钱鸿川应邀任碳纤维碳化分厂副厂长、碳纤维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兼事业部总工程师。他带领技术人员攻关,解决了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的诸多难题,实现了国产碳纤维综合性能提升、生产成本下降的目标。十年深入钻研,钱鸿川真正在碳纤维生产中挑起了大梁。

毛坚强:追求“第一”不止步

自2001年进入鱼跃从事产品开发工作后,毛坚强(右)便再没离开这一岗位,即便已是头顶“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这一职务,毛坚强依旧习惯于每天早早来到单位,巡视生产一线、查看各个细节,扎进集体办公室、与一众技术人员琢磨研究到“不知此时是何时”。

“我的追求早已和鱼跃融为一体,简言之就是八个字:目标、专注、极致、超越。”毛坚强说,成为一名“鱼跃人”后他更懂得了“埋头干事”与“抬头看路”必须科学结合的道理。“定目标便是明晰前路要怎么走,用心专注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而后才能实现自己早已抬首拟定的目标,完成超越。”毛坚强说,鱼跃给了他一个平台,强逼自己、提升自己,而他早已习惯了一次次追第一、再超越的挑战。在他全面负责的制氧机产品上,拥有各项专利近二十项,鱼跃早已成为制氧机行业的“龙头”,是全球最大的制氧机研发、制造商。

(云莹  尹媛  忆严 文/摄)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