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图书室免费开放,图书馆免费借阅,阅读方式渐渐多元化,网络阅读流行使读书的途径越来越多

全民阅读离我们还有多远?

核心提示: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记者采访了部分社区居民,他们怎么看待阅读?全民阅读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

o_1bemt2b321a21116467gut71kkte

前段时间,记者在走访社区图书室时发现,虽然社区基本上都设有图书室,并且免费向居民开放,但是前来借阅的人并不多。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阅读和获取知识已不再通过单一的纸质书了,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逐渐成为人们依赖的阅读工具,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记者采访了部分社区居民,他们怎么看待阅读?全民阅读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

 

中老年:钟爱纸质阅读,看书目的性强

家住朝阳社区的刘大爷今年69岁,他平时喜欢看一些历史和名人传记类书籍,前几天,他去书城花了一百多元钱买了《解读毛泽东》《毛泽东和他的警卫员》《毛泽东诗词》等五本书,他告诉记者,每年他都要去书城转一转,碰到喜欢的书就买几本。刘大爷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看书的习惯,并且还订了丹阳日报等几份报纸,每天浏览。

和刘大爷一样,今年57岁的陈女士家中有专门的书柜,摆满了书。“我喜欢文学类书籍,这书架上几百本文学书我都看过。”陈女士出自书香家庭,父母都是教师,从小耳濡目染,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并且,她只钟爱纸质书籍,她觉得拿着纸质书有一种质感,并且可以方便地反复体会、品读喜爱的段落,看电子书感觉有一些“空虚”。

采访中,爱读书的中老年居民都知道社区有图书室,并且保持着借阅的习惯,但大多是健康方面的书籍。“社区图书室书籍种类并不多,所以我还是喜欢去图书馆看书。”陈女士说。

 

年轻人:大多使用电子阅读,接受面广

和中老年人比起来,年轻人则更倾向于电子阅读。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随时随地学知识,并且还可以免费在网络上找到更全面的知识。束女士是一名中学教师,学生时代就喜欢看书,当老师后,更是利用业余时间充实自己。“以前读纸质书多些,但最近几年看电子书多了。”束女士说,平时在学校工作繁忙,电子书对她来说很方便,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空闲的时间看书,而且,为了保证阅读质量,她都是在网站上购买正规的电子书看。但是电子书方便的同时也有弊端,束女士有时候连续看三四个小时的书,看完之后眼睛很不舒服。“除了电子辐射之外,还有就是电子书要想回看也不方便,若是纸质书就能反复回味一个段落,甚至是一个句子、一个词语。”束女士说,因为时间原因,她也只能选择读电子书。

采访中,大多数年轻人和束女士一样都在使用电子产品阅读,并且还有一些年轻人专门买了电子读书器。采访中得知,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涉猎面很广,并不固定于某种类型的图书。

 

读书现状:年均读五本,但呈现两极分化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丹阳书城三楼,看到不少人在这儿看书,不仅有老人,还有不少年轻人,管理员告诉记者,每天都有很多人来看书,读书的氛围还是比较浓厚。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4月18日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而根据我市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我市年人均读书量为5本。但实际上,一些喜欢读书的人一年所读的书远远超过5本,有的甚至几十本,而有的人特别是住在乡村的一些老人,则压根没有读书的习惯,形成读书群体的两极分化。

“其实喜欢读书的人每天都有读书的习惯,而不喜欢读书的人一年到头很少看书。”书友周勋告诉记者,她的亲友中,喜欢读书的基本上每天都会保持阅读,并且家中都有不少藏书,而不喜欢读书的,基本上不会看书。“常言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觉得要想全民素质提高,就需要推广全民阅读,而不应该出现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周勋说道。

(李潇 文/摄)

 

记者感言:读书应成为生活常态

说到全民阅读,市图书馆馆长陈锦荣表示,全民阅读活动是一项长期工作,任重而道远。他呼吁,更多家长能带着孩子进入这座没有围墙的大学,也身体力行地多读书。确实,读书要讲氛围,阅读的最好榜样是父母,所以,笔者觉得,在家里家长带头阅读,在单位领导带头阅读,一定程度上能带动良好读书风气的形成。

笔者很喜欢“阅读点亮心灵,学习成就梦想”这句话,通过阅读,能更好更广地传播爱和真知。笔者希望在倡导全民阅读、提高文化素养的大背景下,出现更多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读书并不是一种任务,读书不仅能收获很多人生的乐趣,同时也能结交大批喜欢读书的友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好身边的图书资源,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李潇)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