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 地质工作策马先行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1956年初,毛泽东在听取地质部工作汇报后指出,地质工作必须先行,走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前面,并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地质部是地下情况侦察部。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当前,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党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新的发展理念的新的历史节点上,地质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加强地质工作,不仅是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建设、开展国土整治的重要基础,也是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无论是从开展国土资源调查,还是进行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无论是开展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还是为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升级转移、扶贫攻坚、废弃矿山生态治理恢复等提供技术支撑,都离不开地质工作。因此,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地质调查等工作。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镇江市国土资源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将丹阳市列入全国14个县(市、区)城镇地质综合调查试点地区之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承担了我市地质综合调查试点任务,为丹阳市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整装的地质服务产品。项目在充分收集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以调查研究城镇化、工业化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为主线,对丹阳市地上地下全面“体检”,形成了《江苏镇江丹阳市小城镇水工环地质综合调查成果报告》。项目成果被专家组评定为优秀级。项目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采用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方法,重新厘定了丹阳市第四纪沉积分区和沉积序列,总结了丹阳市不同第四纪沉积单元的沉积结构及古地理、古环境演变规律,建立了丹阳市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基本查明了丹阳市水文地质条件,划分了水文地质区和地下水含水层(岩)组,构建了三维水文地质模型,采用数值法评价了丹阳市地下水资源,提出了丹阳市应急水源地规划建议方案;系统划分了丹阳市工程地质层组,查明了各层的埋藏分布条件及工程地质性质,建立了丹阳市三维工程地质结构模型,开展了工程建设适宜性和地下空间资源评价,为城镇规划建设提供了依据;查明了丹阳市滨江新城浅层地温能赋存条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浅层地温能开发潜力和环境效应,确定了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建议方案;基本查明了丹阳市水土环境质量,提出了丹阳市土地资源利用调整方案,编制了丹阳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建立了江苏镇江丹阳市小城镇水工环地质综合调查数据库,编制了丹阳市第四纪地质图、地貌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等基础性图件及说明书。以上成果已经相继在丹阳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应急水源地规划与供水管网优化”、“浅层地热能资源利用”、“万亩蔬菜基地布局”等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服务应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昔日满目疮痍 明天绿水青山
2012年初,镇江市人民政府成功申报镇江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示范工程分三期实施。二期项目全部在丹阳境内,为国家重点示范工程项目。丹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施工指挥部。此次废弃矿山环境治理工程机遇之好、治理范围之广、投资额度之大、领导重视程度之高在丹阳历史上还前所未有,工程实施竣工以后,将使该区域成为丹阳打造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亮点,为丹阳发挥宝贵的绿肺作用。目前,二期工程正在抓紧施工,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正在实施喷播复绿,预计6月底完工;投资超1亿元的居民集中工程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二期工程治理区域为丹界路以南,总治理面积4.51平方公里。长期以来,由于重开采、轻治理,盲目开采、采富弃贫等不规范行为,造成治理区内地形破碎、坡高壁陡,矿坑孤丘残坡凌乱分布,治理区到处存在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威胁到过往的村民生命安全;同时,绿色植被破坏严重,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与周边自然环境极不协调。治理工程分为12个区,主要是采用爆破和机械施工对坡面进行削方清坡、对坡脚进行回填压方,保证边坡稳定;坡面采用客土挂网喷播和平台普通喷播工艺进行绿化施工;通过局部爆破和机械作业有效平整堆场废弃地;对地质环境破坏较轻区进行苗木补充种植。二期工程实施后,可达到消除矿山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矿山生态环境的目的,可形成绿化面积1334亩、可利用建设用地1379亩、新增可利用耕地1725亩、新增林地3420亩,缓解土地供需紧张的矛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深部岩土体地质结构及工程性能调查成果,为高层建筑布局及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服务
土地质量调查成果,为土地管理、农业发展规划提供服务
坡面采用客土挂网喷播和平台普通喷播工艺进行绿化施工
二期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居民集中工程也正在建设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