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老帮困不能“一勺烩” 对“症”帮扶才能更有效

核心提示: 公益活动中存在一些帮扶未能“对症下药”,帮扶与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导致帮扶效益不高,甚至做了一些无用功。

随着社会的发展,助老帮困已经成为我市的一种风气, 现如今,我市的爱心团体如雨后春笋,各地组织的爱心捐助和帮扶更是数不胜数,但是在这些帮扶的公益活动中,存在一些帮扶未能“对症下药”,帮扶与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导致帮扶效益不高,甚至做了一些无用功。

 

帮扶错位,众多爱心终付之东流

四年前,珥陵镇一个平常家庭的9岁孩子小恩患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我市的几个爱心团体听说这件事后,纷纷帮孩子筹备化疗费用,但是拿到化疗费用后,孩子的父母并没有全部用于孩子的治疗,而是将钱用于生活开支,并且夫妻俩一开始就决定不再治疗这个孩子,而是准备再生一个。虽然医院告知,下一个小孩很有可能还是白血病,再加上爱心人士们都极力劝说小恩年龄还小,只要全力治疗可以康复,但是夫妻二人并没有听劝,而是执意又生了一个孩子。后来,爱心人士介绍,因为小恩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离开了人世,而夫妻俩生下来的小孩也查出了患有血液病。

“爱心人士捐助的十万元左右的爱心款付之东流了,这给了我们一个惨痛的教训。”其中一位爱心人士告诉记者,要是当时这些爱心款有专人监督,并且有人专门负责小恩的治疗,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当然,这只是爱心活动中的其中一个例子,在早些年的爱心活动中,因为爱心团体发展还不成熟,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很多的爱心都白白浪费了。“很多爱心团体都是一路吸取教训慢慢成长成熟。”

 

团体众多,但爱心活动略显单调

近几年,我市爱心团体和爱心活动渐渐多了起来,爱心主要围绕在助老、帮困两个方面,但是其中的爱心活动却略显得有些单调。

“我这几年间加入了几个爱心团体,有时一天要参加几场爱心活动,感觉很忙,但是参加的活动都大同小异,没有什么新意。”爱心人士周维芳告诉记者,因为工作时间较为自由,从2013年前起,她先后加了四个爱心团体,并且积极参加每个团体组织的活动。“但是几年间下来,我感觉做的事情基本上就那么几件,走访、捐款、慰问等,感觉很单调,所以有时候做起来感觉没什么意思了。”周维芳告诉记者。

市民周先生的爱心活动说起来则更加单调,因为他的爱心活动只是捐款,并且还是微信捐款。“我前段时间加入了一个爱心团体的微信群,但是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参加现场的爱心活动,所以每次我都是微信捐款,希望其他人把我的爱心传递下去。”周先生说,今后他想抽时间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现场爱心活动。

昨日,记者采访了几个爱心团体的负责人,大多数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的爱心活动大多数都是捐款、慰问等,对所有的帮扶对象都“一视同仁”,致使一些帮扶的效果不大。

 

对症下药,让弱势群体幸福起来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我市的爱心团体愈发成熟起来,帮扶全面的同时又趋向于理性,最重要的是能“对症下药”。“我们家里现在就两个老人,最需要的就是陪伴了,还有就是家里有时需要人手帮忙,好在这些爱心人士随叫随到,帮我们解决了不少难题。”家住华南的失独老人周先生告诉记者,夫妻俩失独多年,有时候自己生病找不到人照顾,但是自从去年以来,爱心人士对其结对帮扶解决了不少难题。

“两位老人经济上并不困难,他们最需要的是陪伴,所以我们组织志愿者定时上门,并且留下电话随叫随到,前几天老人还突发疾病,我们的志愿者及时赶到将其送到医院,并且一直陪护到老人出院。对那些生活困难的老人,我们就帮其解决生活难题;那些失独,但是生活上不困难的老人,我们就组织爱心人士时常陪他们出去玩玩,陪他们聊天、做家务等;对那些突发疾病,因病致贫的家庭,我们就组织爱心捐款,助其康复;对那些需要学业上帮助的孩子,我们就组织免费的补习班……”爱在飘扬公益活动中心负责人曹霞告诉记者,目前,根据不同需要,活动中心已经分成社会服务中心、关爱青少年、关爱失独老人、关爱孤寡老人、大病救助等不同组别。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在很多爱心团体根据不同的受助对象而制定不同的帮扶方案,爱心团体大多能做到对口帮扶。

(李潇 文/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