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中彰显“师之范”,为让弱势群体子女有个“家”——

七旬退休教师创办“三免”温馨小屋

核心提示: 小楼的主人就是故事的主人翁——里庄中心小学退休教师朱筱梅,今年已经75岁了。在这间小阳光房里,朱筱梅已经坚持6年义务辅导着当地10多名弱势群体子女,免学费、免餐费、免送礼,这“三免”也成了她的“铁律”。

一座普通的农家小楼,坐北朝南,房前的小院里,种着海棠、兰花、桃李、翠竹等花卉树木,一年四季,枝繁叶茂,桃李芬芳。小楼底层的一间小阳光房,毗邻花木,温馨灿烂,门上挂着的牌匾上写着“温馨小屋”四个字,走进屋内,一张长桌,一排小方凳和一个放满了书籍的书柜。小楼的主人就是故事的主人翁——里庄中心小学退休教师朱筱梅,今年已经75岁了。在这间小阳光房里,朱筱梅已经坚持6年义务辅导着当地10多名弱势群体子女,免学费、免餐费、免送礼,这“三免”也成了她的“铁律”。“温馨小屋”是朱筱梅特地为这间阳光房取的名字,因为她希望这里有“家味、情味、爱味”,希望孩子们能在这里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袁军辉 许佐华 陈晓玲 文/摄

o_1bdit41gc1thh1b4n1v8a1r1kgj3h

朱筱梅和孩子们在“温馨小屋”前合影

o_1bdit41gc1b1jogmm6kfgjf87f

“温馨小屋”里的一角

o_1bdit41gcuk41jc11usf1c381i2ig

朱筱梅辅导孩子们写家庭作业


无意间看到孩子趴在车间凳子上写作业

触动内心的一幕,让退休的她决定要做些什么!

说起当初开办“温馨小屋”的初衷,朱筱梅向记者娓娓道来。原来,退休后,朱筱梅的老伴因病离她而去,儿孙们也因工作各奔东西,生性就喜欢忙忙碌碌的她感觉到空虚无聊,总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一次饭后散步,在当地一家服装厂门口,她无意间看到一个小孩,趴在生产车间的凳子上写作业,等待大人下班回家。这一幕,让她陷入沉思。她知道,学习环境艰苦的小孩肯定不是一个,而且如果这些孩子放学后或假期里放任自流,除了影响学习,还很容易染上不良习气,这样会贻害孩子的一辈子。“当时就有一个念头闪现在我的脑子里,我觉得我或许应该做些什么帮帮这些孩子!”朱筱梅说道。

心动不如行动,朱筱梅联系学校,走访村庄,走进企业。经过几天的深入了解,果然不出所料,这样的孩子确实不少。那怎么样才能帮到这些孩子呢?朱筱梅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把这些孩子集中到自己家里,让他们至少有个可以学习的地方。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征得了里庄中心校关工委的同意,朱筱梅老师的校外家庭辅导点正式启动。从盖阳光房到配置一些基本的用品,朱筱梅很是辛苦,但她忙得不亦乐乎。

就这样,学生从最初的一个到现在的六七个,时间也从一年、两年到现在的第六个年头,很多孩子从幼儿园起就来到这里。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六年里,孩子们度过了他们课余的美好时光。在阳光房里,孩子们做作业有不懂的地方,朱筱梅总是耐心地给他们辅导。做完作业后,孩子们还可以从书柜里拿出课外读物来阅读。不仅如此,考虑到来辅导点的大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或留守儿童,亲情缺失较多,耐挫力较弱,在学业辅导之余,朱筱梅还成为孩子们的心理“理疗师”,帮助他们疏导心里的焦虑困惑,正确面对学习生活中遭遇的挫折,孩子们遇到问题也都愿意向她倾诉。

孩子们齐声呼喊“太婆,我们爱您!”

六年的辛苦付出,让她收获了最动听的一句话!

走进“温馨小屋”,书架、图书、桌椅一应俱全,朱筱梅正在认真地辅导孩子们写作业。“不了解的人,还以为是一位家长在家里管教着一帮孩子呢。”随行的里庄中心小学德育处主任司马炳俊笑着说。这六年里,朱筱梅不忘初心,坚守教书育人的真谛,用善良教化孩子,用善行感动他人,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太婆”,如同家人一般。

朱筱梅老师的校外家庭辅导点,距里庄中心小学有一里多路,孩子们的家距这里也有远有近。每逢节假日,朱老师亲自下厨做饭给孩子们吃,无形之中,也加深了她与孩子们的感情,“这些孩子大多家境不太好,除了免收校外辅导费,吃饭我也免费提供,花不了几个钱。”

束中华(化名)是辅导点的一个孩子,父母都来自外地,平时没时间管他,时间一长,他渐渐养成了偷懒、逃学的坏习惯。朱老师将束中华带进她的校外家庭辅导点,一带就是六年,如今束中华各方面都有了进步。对此,束中华的爷爷、奶奶对朱老师念念不忘,“很是过意不去,总想表表心意,想买点东西或者给一点钱,结果每次都被朱老师婉言谢绝。”

刘伟方(化名)的父亲是聋哑人,母亲双目失明,除政府资助外,家中的开支主要靠爷爷、奶奶外出打工维持,成了当地的特困户。家境的贫困,家人的残疾,给这个小小的孩子带来沉重的压力,养成他内向、封闭、自卑的性格。朱筱梅了解情况后,主动担负起管理照顾孩子的责任,从学习用品到生活用品,从日常放学后到节假日辅导,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刘伟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刘伟方的奶奶深情地说:“在朱老师家这几年,我孙子进步明显,年年被评为三好生,很感谢朱老师!我经常对孙子讲,太婆对我家的恩德,你一定不能忘了!”

“太婆,我们爱您!”在“温馨小屋”里,孩子们齐声喊道,质朴的语言是最真情的流露。付出总有回报,朱筱梅的辛勤辅导收获的不是金钱,而是人们的感恩之心和真情。

别人眼中的“好人”,孩子们心中的“希望之灯”

坚信自己的理想信念,让她有了最美的人生晚霞!

三十多年前,朱筱梅在白马小学任教期间,当地的姚家自然村有一位农民叫贺明根,孤身一人,不但双目失明,而且腿又残疾,家庭极度贫困。朱筱梅看到这种情况,就经常带领学生上门献爱心,有的带鸡蛋,有的带蔬菜,朱筱梅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给他买日用品。到了节假日,还组织学生一起到贺明根家,师生协作,一起帮着打扫卫生、洗衣服、晾晒被子。就这样数年如一日,让贺明根从绝望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有了生活的信心。对于朱筱梅的善举,贺明根逢人就会说:“谢谢,好人!”“好人”二字也是朱筱梅的人生信条,做一辈子好人,行一辈子善事。

六年来,朱筱梅老师的校外家庭辅导点得到了社区的广泛认可和关工委的充分肯定,小小阳光房有着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充满着正能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孩子们信赖着他们的朱老师。对朱筱梅的善举,有人表示不理解,暗暗地劝她说,您年龄这么大了,吃、穿、住都不愁,何苦呢?对此,朱筱梅总是笑笑:“我是一名教师,我放不下这些孩子。”谈到今后有什么打算?她说:“我还不服老,我还想一茬一茬办下去……”

就是这样一位乡村教师,坚守农村教育,将她几十年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祖国的花朵。在她人生晚霞之时,不忘初心,执着践行自己的理想信念,在希望的田野上,在灿烂的阳光房,朱筱梅老师点亮了照耀孩子们心路历程的那盏“灯”。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