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这么多年为何还没成习惯?

核心提示: 垃圾分类的口号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喊了,但是这么多年来,真正能做到垃圾分类的市民却少之又少,那么为什么垃圾分类难实现?记者近期进行了走访。

垃圾分类的口号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喊了,但是这么多年来,真正能做到垃圾分类的市民却少之又少,那么为什么垃圾分类难实现?记者近期进行了走访。

现状:垃圾分类遇难题

近日,记者在我市各主要街道发现,道路两旁设置的垃圾箱箱体上均标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标识。但记者观察到,大多数市民在扔垃圾时并不区分,而是随意将垃圾投入垃圾箱。市民吴先生告诉记者:“我看到过宣传报道,知道有的垃圾还能回收再利用,但是不确定到底哪些能回收,就随便扔到垃圾箱里面了。”

据了解,市环卫处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先后购置了大批分类垃圾箱,投放在各主要街道,引导市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但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垃圾分类的市民并不多。

“基本上都是随意扔进垃圾箱,没人去注意什么是可回收的,什么是不可回收的。”东方路上的环卫工人臧师傅告诉记者,以前没有分类垃圾箱,垃圾都是一股脑扔进去,后来有了分类垃圾箱,情形却没有得到改观。臧师傅告诉记者,因为大多数市民分不清哪些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

分析:为何分类现“尴尬”

垃圾分类有好处,大多数市民都知道,但是为什么难以做到呢?

一些市民告诉记者,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家庭都是把自家的垃圾分类放好,以便积少成多卖点钱。“但是现在人们都不缺那点钱,除了专门捡垃圾的,会把同类垃圾放在一起卖钱,其他人都是把垃圾混在一起扔进垃圾箱。”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垃圾分类难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市民缺乏垃圾分类的知识,并不知道如何分类,导致很多垃圾箱内有“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混在一起的现象。同时,王先生认为,这也和市民长期养成的习惯有关。采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市民在扔垃圾时均不考虑扔的是什么类型的垃圾,而是哪个垃圾投入点离自己比较近就扔哪里。市环卫处相关负责人说:“现在每天清理垃圾时会发现,垃圾箱的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边垃圾量都差不多,并且都是混在一起。很多市民的习惯养成已久,短期内不容易改变,要实现垃圾分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思考:各方参与很重要

如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做好垃圾分类,部门引导很重要。之前没有分类垃圾箱,市民也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而现在,虽然很多市民还分不清哪些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但却已经有了垃圾分类的概念,至于哪一种垃圾应该扔进垃圾箱的哪一边,这个可以通过常识灌输和引导来完成。

同时,市民应该自觉提高环保意识,尽管现在都在提倡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不要说垃圾分类了,随意扔垃圾的现象也依旧存在。所以,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与我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构建良好的生活环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希望广大市民自觉提高环保意识,垃圾入箱,并且让垃圾的分类投放成为自觉行为。

垃圾分类需将“不习惯”变成习惯

垃圾分类是利国利民的工程,是给子孙后代造福的事情,虽然眼下推进工作困难重重,但只要每个人花点时间把家里的垃圾分类处理好,就能有利于这项工作的推进。

良好的生活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因此,记者认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关键在于意识的转变和好习惯的培养,需要将“不习惯”变成习惯,习惯之后就成了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同时,垃圾分类还要相关部门注重宣传引导、组织一些相关的活动、适当鼓励等,而不是光靠喊口号。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不少市民说,虽然现在垃圾分类做得还不到位,但很多人已经有了这种意识。他们同时希望市民在将垃圾分类投放后,后续的把关人员在回收时要把好关,切实做好二次分类,让垃圾分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使全民都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李潇 文/摄)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