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算算,我们认识整整十八年了。常常有相熟的人问我,你和建辛怎么就那么好?其实这问题我私下也自个儿琢磨过,但似乎也找不出什么特别的理由。所以啊,我觉得这就是缘分吧,老天想让我们亲如姐妹呢!”即使是初见于吉娣的陌生人,也能仅从三言两语里便瞧出她身上“热心大妈”的正能量标签,对于自己和张建辛几乎“令人不解”的“姐妹情”,她仅仅归结于“缘分”二字。而这一点,故事的另一主角张建辛却与她有了点儿“分歧”。“这么多年了,多亏她照顾,旁人遇上我或许巴不得绕着走,可她对我却比亲人还亲。我曾怨命运不公,但遇上她我才意识到,或许她正是命运对我的最大眷顾。”
于吉娣在照料卧床的张建辛
张建辛的轮椅已经破旧不堪
张建辛此次手术的收费单据
初相见便相近
愈走愈亲成“邻居”
“她腿脚不方便。”这是十八年前于吉娣见到张建辛的第一印象。“第一次见面是在我们共同的朋友组织的一次小聚会上,建辛‘开着’手摇三轮轮椅到了现场,虽然行动不像常人那般自如,但她的脸上一点儿也没有哀怨不满的痕迹,而是积极开朗地与在场众人招呼闲谈。”或许是自己内心“好管闲事”的因子在跃动,或许是同岁的张建辛轻易勾起了她的好奇心,第一面之后,于吉娣便时常想起张建辛,继而渐渐成了张家“不请自来”的熟客。在一日多过一日的实际接触中,于吉娣知道了张建辛的故事,而由此生出的怜惜让她“跑得更勤了”。
原来,张建辛是知青,因为一次意外导致腰椎压缩性骨折。“当时情况很严重,截瘫卧床,由于医疗条件有限,治疗效果并不明显,而那时候正好又碰上唐山大地震,我只在江滨医院住了3个月便出院了,从此以后便只能依靠拐杖支撑、行走。”说起人生遭遇的首个“大难”,张建辛平静得像是在说着别人的故事。“不可避免有过灰暗难熬的日子,但性命尚在,生活总要继续。后来有企业看我出行不便,还送了我一辆轮椅,而我为了出行更方便一些,自己又贴了些钱换了一辆手摇的三轮轮椅。”此后的张建辛虽然不再如同龄人那样可蹦可跳可用更多的姿势拥抱生活的美好,但终究她也盼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组建了家庭、生下了儿子。只是,命运对张建辛的刁难并未就此停歇,丈夫病逝、儿子患病,一次次将她推进绝望的深渊。张建辛并未被击垮,她用并不挺拔的身躯和柔弱的双肩支撑着并不完整的家。
“可能是因为年纪一样但境遇不同,我总是放心不下她们母子俩,几天不见便心神不宁。”由于两人居住地并不近,于吉娣便常常奔波在两家之间。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于吉娣在和丈夫商议后,决定劝说张建辛带着儿子一同搬入自家即将搬入的小区。“住在一块儿,怎么说也更方便照应,日日能看见他们母子,我也不用心慌了。”几经“折腾”,于吉娣和张建辛终于如愿成了“邻居”。虽然不在同一栋楼,但几十米的距离、几层高的楼梯已不知比之前近了多少倍。
不是血亲胜似血亲
她为他们撑起温暖一隅
下三层楼、穿过一栋楼、爬两层楼,这是张建辛搬入后于吉娣每天都要重复几次的“路程”。有时候帮着做做家务,有时候陪着娘俩出门走走,有时候只是闲聊几句,于吉娣对此乐此不疲。而遇上张建辛和儿子有任何不便时,于吉娣便成了无可替代的“第一联系人”。
“从我们住到这个小区的第一天起,便一直是她在照顾着。做饭、打扫、陪伴,有时候甚至是送医看病,全靠她。”在张建辛看来,于吉娣虽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却比亲姐妹还要亲。“不管是家里的大事小事,还是在外遇到什么烦心烦神的事,她总是那个替我们母子冲在前、挡在前的人。正是有她,让我和儿子不论遭遇什么时都会感觉到那始终存在的温暖。”
诚然,于吉娣对张建辛母子的全心照料和全意相帮,不仅让当事人感激在心,也让周围人颇为感动。
“前两天我们得知张建辛前些日子生病住院手术的,现在回了家,便想着上门来看看。谁知到了门口敲了半天门没人应,刚想转身去找于吉娣,便瞧见她正匆忙地赶来了。”华南社区居委会相关负责人对张建辛一家的情况很是了解,所以在敲门无果后,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于吉娣。“她赶来后一边掏出钥匙开门,一边就跟我们解释张建辛和儿子都在床上躺着呢,没法起身开门。而张建辛听见敲门后第一时间便给她打了电话,她一放下电话便跑了过来。”该负责人说,在小区很多人眼里,于吉娣和张建辛早就成了“不进一家门的一家人”,而她们间的情谊也被众人所乐道。
“一开始看于吉娣天天往张建辛家跑,还真以为她们俩是姐妹,可后来知道不是,真是让大伙儿惊讶半天。”“自家亲人都不一定能做到这个份,何况毫无血缘关系的人?”“要说一个人热心多事一天两天、一月两月也不算稀奇,可像于吉娣这样帮着张建辛十几年,试问谁能做到?”……对于周围越来越多的钦佩甚至是不解言辞,于吉娣毫不在意,往往只用“我高兴”、“我乐意”作简单回应。
孱弱病倒卧床时
她是日夜相伴的最亲之人
如果说于吉娣坚持对张建辛母子的日常照顾已是难能可贵,那她多次日夜服侍在病床前便几乎让人“难以置信”了。
今年春节过后,张建辛常常感觉身体不适。在于吉娣的劝说下,张建辛便由其陪着去了医院进行检查。“因为我这么多年行动不便,身体毛病其实也不少,但这次难受的感觉尤其强烈,常常喘不过气。医生看后说有可能是因为心脏不适及高血压引起,但也不排除其他可能。”为了进一步确诊病因,张建辛在于吉娣的陪同下又看了专家门诊,而诊断结果却让她傻了眼。“专家说结合我的症状及检查结果,确定我的所有不适都是由于腰椎下坠引起的,而这必须立即进行手术,否则再拖延下去会导致瘫痪在床甚至威胁生命。”在问清了手术大概需要的费用后,张建辛犹豫了。一边是自己无论如何也给付不出的治疗费用,一边是不做手术便难以承受的恶果,她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不做手术肯定不行。但建辛并不愿意在经济上接受我的帮助,所以我只能想其他办法鼓励支持她。”于吉娣跑医院、跑社区、跑慈善总会,找医生、找社区干部、找所有有可能帮得上忙的人。“费用不够就四处找人借,手术难做就拜托医院尽全力,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解决的。”3月8日,张建辛在三院办理了住院手术;3月11日,她接受了手术。
幸运的是,张建辛的手术很成功,但她必须卧床三个月,然后再根据恢复情况拟定后续的跟进治疗方案。“我在这并没有旁的亲人,儿子自己都不能完全自理,更别说照顾我了。所以,入院、手术、恢复的日子里,在床边服侍的活便又落到了她身上。”张建辛说,于吉娣也有一家老小需要照料,上小学的孙女、未满周岁的孙子、身体并不十分好的老伴,都需要她费心照料,可在自己入院的这段时间里,她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便会过来。“白天忙完了家里的活她就会立马赶到医院,为我忙里忙外,到了晚上,她也几乎雷打不动地过来陪床,有时候还带着她孙女一起来。”每每看到于吉娣忙活了一天到晚上还强撑着照顾自己时,张建辛总忍不住红了眼眶。
坎坷未尽希望未知
她许诺有生之年做儿庇佑
虽然术后院方要求尽量多留院观察,但张建辛还是坚持早早便出了院。“一方面她是知道费用难以负担,另一方面她实在放心不下家里的儿子。”虽说张建辛坚称是自己恢复不错要早早回家,但于吉娣却深知她心里想的究竟是什么。
“原本以为做个手术最多三四万元,那我想着紧紧巴巴过个两三年也能还清欠款,但谁知要将近六万元,我实在不敢想像要到哪一天才能补上这个大窟窿。”张建辛说,此次动手术的费用全部是她借来的,原以为报销后能还上大部分,谁知由于耗材等都不在报销范围,因此总共七万余元的治疗费用仅报销了一万多。“这对我们母子来说压力太大了,我每个月的退休工资也就1000多元,而儿子领的补贴仅勉强够他日常的医疗开销。就算我们不吃不喝,要还上这笔治疗费都要好几年啊!”
而让张建辛揪心的是,就在她入院治疗的这段时间里,儿子又因为摔倒被送医缝针,好几百的花销几乎是雪上加霜。但看到儿子恢复不错、并无大碍,张建辛总算稍稍安了心。“早年因为一些意外,导致儿子身体不好,也几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平日里也经常磕磕碰碰,上医院也是常事。前段时间摔得头破血流,幸好有于吉娣老伴帮忙把他送到医院缝了针,要是没有他们一家子,我们娘俩都不知道怎么办好。”自术后卧床以来,张建辛的心情一直很低落,于吉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而“知友莫如她”,在一次深谈后,于吉娣郑重其事地向张建辛做出许诺。“经历这次手术,后续恢复效果还未可知,建辛也怕自己或许回不到原先的程度。而在她心里,最最在乎的终究还是儿子,她怕万一有那么一天自己先他而去,儿子该如何生存、生活。我懂她,也理解她,所以我要她放心,不管以后如何,哪怕真有她担心的那一天到来,只要我活一天,我就会照顾她儿子一天。”
或许是于吉娣的允诺激励鼓舞了她,张建辛渐渐恢复了往日的阳光开朗。她说,生活对她的考验一直没停,但有着于吉娣的相扶相帮,有着自己绝不低头气馁的决心,明天总会一步步而来。“等我恢复了,希望能有机会换掉已经破旧不堪的轮椅,然后重新出发,为自己、为儿子、也为不辜负于吉娣的费心费神……”
(李淑君 尹媛 文/摄)
若有爱心人士或爱心企业愿意为张建辛奉献爱心、捐献轮椅,可与本报爱心热线86983110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