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罢清明白打钱,风筝无韵到云边。角铃清脆空中响,又是儿童放鹞天。”这是清代同治年间丹阳人姜遴在《云阳竹枝词》中写下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清明时节人们放风筝的场景。在丹阳,风筝不仅仅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文体活动,其制作技艺更成为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传承,87岁的李锁林就是风筝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虽然由于年事已高,李锁林不再制作风筝,但他对风筝的热爱始终不减。
缘起:从小爱放风筝,长大钻研制作技艺
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纸未问世,墨子斫木为鹞,“鹞”为风筝的古老名字。后来他的学生公输般用竹制喜鹊形的风筝,才被正式叫做风筝,延至今日。早先的风筝多用于军事、通讯、测量等领域,唐代以后,风筝逐渐普及并向玩具转化,到了宋代风筝已全面普及。而丹阳民众对风筝的喜爱则始于齐梁两朝,后经历代传承赓续不衰,男女老少都很喜爱,一到农闲,村村放风筝,争奇斗胜,城里市民则在方寸天井里,利用竹竿放风筝。
“我小时候就用竹竿放过风筝。”李锁林笑着回忆道,放风筝历来是丹阳人的习俗,每年冬至一过,到来年清明,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每当春风拂面、阳光明媚,年幼的李锁林就按捺不住了,心里痒痒地只想放风筝。由于家住城区,空间有限,李锁林和小伙伴们便想出了一个用竹竿放风筝的法子。“找一根竹竿举高,把风筝线套进竹竿上的一个环里,一点点拉上去,待风筝升高飞起来后再把竹竿拿下来。现在很少有人会这么做了。”李锁林边说边比划,虽然记者听得似懂非懂,但并不妨碍他沉浸在童年放风筝的欢乐回忆中。
不仅爱放风筝,小小年纪的李锁林还鼓捣着自己动手扎风筝,长大后,李锁林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在草埝小学任教。一有时间,李锁林就琢磨着风筝制作技艺。通过自学,他基本掌握了风筝的理论知识和制作方法。
李锁林介绍,中国风筝按形式可分为龙类、软翅类、硬翅类、硬串类、软串类、立体类、板子类、自由类八大类,又分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等四十个型号。“有的风筝带响声器,用于特技表演;有的是变型风筝,一个风筝能展现出不同的造型;还有的是成组的风筝,一组风筝就是一组故事,形式上有人物、飞禽、走兽、鱼类、名城特色等。”
而风筝的设计制作更是一个集中运用智慧的过程。“题材要新颖、构思要巧妙、造型要不凡、风格要独特,材料选用也有讲究,要取水分少、竹片轻、节少的中段篾青扎制风筝骨架;面料可选用纸、绸、薄膜、绢、布等。如果是组装风筝,要考虑如何拆、如何装、如何包装携带方便等,乃至最后放飞的效果,必须作全面不漏的反复思考,拿出最合理、最完善的方案。”李锁林说道。
在长期的积累和实践中,李锁林的风筝制作技艺日趋成熟,在校内外举行的风筝比赛中接连获奖,逐渐崭露头角。
成就:“双鹤”风筝技惊四座,参展获奖无数
到了1980年代中后期,李锁林已成为学校师生公认的风筝制作能手。有一年,丹阳举行全市风筝比赛,李锁林带领草埝小学师生组队参赛。他制作的“双鹤点头”风筝一经亮相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原来,双鹤风筝外形上看是两只单独的仙鹤,但却是同一根线牵引的一只风筝,更妙的是双鹤飞天后,不仅姿态飘逸潇洒,还会在空中互相点头。
丹阳比赛过后,李锁林获邀参加镇江地区的比赛,获得第一名;随后来到南京参加省级比赛,斩获第二名;紧接着,又作为江苏省代表队的一员,参加山东潍坊市第四届国际风筝节暨第二届全国风筝邀请赛,获得放飞第二名,总分第七;次年参加北京国际风筝,获得三等奖、优秀奖等荣誉。
在众多的比赛中,李锁林创新制作的鹤串、虎串、嫦娥奔月、仙女散花、八仙过海、丹凤朝阳等特色鲜明的风筝常常成为比赛或展览现场最亮眼的“明星”。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帮助李锁林在全省乃至全国打响名气的“双鹤点头”风筝。这不仅是李锁林的成名作,更被当时镇江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称赞为镇江的代表与象征。如今,双鹤风筝的其中一只挂在李锁林家中的墙上,另外一只却佚失了。
记者看到,这是一只绸制的风筝,从仙鹤头部至爪子处,有一米多高。虽然已过了三十多年,但仙鹤的双眼乌黑有神,爪子尖锐锋利,双翅舒展,似振翅欲飞。在羽毛的填色上,李锁林大胆用色,以渐变的红、绿、蓝、黑等颜色相间,形成鲜明的层次感。整个风筝的造型动感逼真、栩栩如生,放到现在来看也不过时。
仙鹤风筝精美,但花费的时间不少。李锁林说,整个双鹤风筝从构思、选材到完成制作,共耗时半个多月。“别看仙鹤的造型很简单,但制作的时候要很细心,两边的翅膀要一样大,每一根篾条都要粗细、硬度、重量一致,不然飞不上天。”
绘画也是风筝制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风筝的绘画中,李锁林结合题材内容、艺术表现,经常借鉴中国画、图案画等艺术形式装饰风筝。他曾做过一个“六角宫灯”风筝,六面都画有仕女图。为了体现风筝的美感,他采用工笔画的形式一笔一笔画了十多天才全部画好。李锁林制作的风筝大多以绸为面料,绘画采用丙烯颜料,这样的风筝不怕水、不掉色,雨天照样放飞。不仅如此,因独特的制作技艺,李锁林制作的风筝不受气候限制,在南北各省都能成功放飞。
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李锁林把每个风筝都当做艺术品来对待,力求精益求精,其制作的风筝种类繁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精品不断,不但吸引了外国友人慕名前来购买,还作为礼品赠送给日本友好城市代表团、在国际会议上展出等。
遗憾:多年力作下落不明,一身技艺无人继承
在李锁林的引领下,风筝成为了草埝小学的一大特色。江苏徐州、浙江舟山、上海等地纷纷组团前来参观,给予一致好评;李锁林还受邀前往城乡各中小学校,开展培训、讲座,普及风筝知识,推动风筝活动的发展。
“做风筝、放风筝,手脑并用,能促进青少年智力开发,也能锻炼身体。”李锁林这样说道。正因为如此,他退休后还时不时到学校开设风筝讲座。当时,草埝小学已合并至新巷小学。为了继承原草埝小学的风筝特色,新巷小学的一位校领导找到李锁林,希望他把自己的风筝作品拿出来,学校将开设一间风筝展览室,用于陈列展示这些精品风筝,推广风筝文化。一心想着传承、普及传统风筝文化的李锁林,慷慨地拿出了60多只精心制作的风筝。
风筝展览室开设后,李锁林利用回校给学生开设讲座的时机,有时也去展室看看这些花费了大半辈子心血的宝贝们。然而,好景不长,新巷小学后来并入实验小学,原先的那位校领导离开了学校,失去了联系,连带着那60多只风筝也不知所踪。“学校换了样子,老师都不认得了,我年纪也大了,没法打问那批风筝到哪儿去了。”李锁林说,他拿出的那批风筝题材各异,有“飞天”风筝、“蝴蝶”风筝、“七品芝麻官”风筝等各种类型,“也许在别人眼里不算什么,但都倾注了我大量的精力与情感。”好在留下了一些照片,每当想起这桩往事,李锁林便通过翻阅相册照片来回忆、怀念如今不知所踪的一个个风筝。
对李锁林来说,精心创作的作品佚失无疑是一大憾事,更为遗憾的是他制作风筝的技艺却无人继承:子女们各有事业要忙,带过的学生大多把扎风筝作为兴趣,缺乏钻研的毅力。
早年他还在学校任教时,有一位年轻教师常陪着他全国各地参加比赛,久而久之也基本掌握了制作风筝的方法,会做一些简单的风筝。李锁林希望他深入学习下去,对方却不愿意。“那个老师说用做风筝的时间来钻研教学、写教学论文、提升教学质量,更能出成绩、出效益。”退休后,文化部门也组织了人员向李锁林拜师学艺,希望能挽救丹阳濒临消失的风筝制作技艺。“有一次,来了两个年轻人,学了27天后走了。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学会了,其实只是懂了皮毛。”
“制作风筝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动手能力要强,要懂力学、气流学,还要会绘画。”在李锁林看来,制作风筝的技艺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最重要的是钻进去、静下心、坐得住,这样的人现在却成了稀缺资源。
眼看着又一年清明来到,李锁林打算把家里的仙鹤风筝修一修,趁着天气晴好还能再出门放飞一回。
(荆红 云莹 文/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