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父亲吴云忠正在采集造血干细胞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
连日来的多变天气让市民们大呼“毫无春意”,忽上忽下的气温也如同“过山车”。然而,在本报“大爱丹阳”这一隅,却始终暖意融融——
“孤独”的刘红梅被陌生人温暖
3月8日见报的《孤独的续命路上,她颤颤巍巍护着一家人的“希望明灯”》,不禁让许多读者深感唏嘘。患糖尿病二十多年,血透大半年,负债累累,每一次续命钱都不知道从何而来,64岁的刘红梅几乎日日忍受被困于绝望深潭中的无力感的折磨,而她近十年来重复最多的一句“自我总结”则是“我就是个累赘啊!”刘红梅说,自己心中对家人的愧疚与日俱增,只是,十余年坚持课后赶回家为她打胰岛素针的儿子,瘦成皮包骨、只喝免费汤也要为她省下一口菜钱的老伴,自己生活再不顺意也挂心她的女儿,又簇拥着她不得不坚守“生的希望”……
昨日,记者联系到了刘红梅,转达了部分读者对她的关心,并送上了爱心人士捐助的善款。“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来感谢,这些好心人的心意我们一家都记下了,虽然可能报答不了,但我希望好人一生平安。”刘红梅感动得几乎语无伦次,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事情竟会有那么多人关注,而且还有好心人伸手相帮。刘红梅说,最近一次去医院做血透,遇到的一位病友竟主动问起她是不是就是刘红梅,她疑惑着点头后,对方竟立马塞了100元钱在她手里。“那个老太太跟我一般的年纪,也是这个病,要血透,你说我怎么可能收人家钱。可是我再怎么推,她也不肯收回去,而陪她来的老伴几乎跟我急了,说这就是他们的一点心意,希望我能买一点吃的补补营养。”虽然不情愿,可面对着老两口的善意,刘红梅最终也只能收下了。后来,再遇到打听自己的人,刘红梅也总是想着法避开。“挺不好意思的,真的,其实我知道有这么多人关心我,就已经特别感动了。”
就在记者将爱心款转交给刘红梅的前两天,她和老伴刚刚四处筹了钱交了下个月的血透费用,家里已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这笔钱真的是救急了,至少接下来的吃饭问题能保证了。”刘红梅说,虽然后面的路还很难,但她终会颤颤巍巍地继续走下去。
“孝子”邵叶平获众人点赞
3月22日见报的《父亲病逝后,他为患癌母亲撑起一片天》一文,让孝顺有担当的邵叶平获得了众多读者的点赞。
2014年9月,邵叶平的父亲邵正法突然开始出现高烧不退的症状,苦撑到10月中旬,邵正法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被确诊为恶性淋巴癌。11月初,邵叶平带着父亲赶到了位于南京的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受了化疗治疗。然而,由于治疗效果不佳和经济条件有限,12月中旬,邵叶平带着父亲回家继续找寻别的治疗方法。最终,邵正法没能战胜病魔,在一个深夜永远闭上了眼睛。邵正法的去世让母子俩悲痛万分,可是,日子还要过下去,眼看着母亲邓梅玉一天天以泪洗面、日渐消瘦,邵叶平只能掩饰悲伤,将全部心力用在了母亲身上。但老天并没有垂怜这对母子。2016年10月底,邓梅玉开始出现右腹疼痛,经查确诊肝癌。11月3日,邓梅玉在省人医接受了肿瘤切除手术。在邵叶平的悉心照料下,邓梅玉一天天地好了起来。在近几次的复查中,院方都说邓梅玉恢复得不错。对于邵叶平,不论是熟悉还是初识的人都满心赞许。而在母亲邓梅玉眼中,懂事孝顺的邵叶平这两年担负起了本不应由他承担的重荷,而正是有了他的坚持、呵护,这个虽已不算完整的家才能温暖至今。
“邵叶平也不过是一个85后的大小伙,却比同龄人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他太值得我们学了。”“邵叶平这么一个孝顺懂事的孩子,让人看了既心疼又佩服。”“希望邵叶平更坚强,希望他妈妈早日康复,希望他们一家人都能更幸福。”……除了一批送上支持、鼓励话语的热心读者,还有爱心人士为邵叶平送上了爱心善款。“虽然我们互不认识,但这些热心、爱心人士的的鼓励给了我更大的信心,鼓舞我更加坚强地面对未来。”邵叶平一再嘱托记者,一定要感谢所有关心、帮助他们的人。
被呵护的“孩子们”盼未来
3月初见报的《怀揣“不定时炸弹”的阳光女孩》一文,让1999年出生的小颖备受关注。18岁的小颖,本该是在学校里学习知识、自由享受青春的年纪,如今却因病休学两年了。8年的癫痫,让小颖间歇地发病、就医,两次颅内手术也摘除了她左脑的海马,左脑功能区严重受损,她的记忆力有如潮汐一般迅速衰退。看着小颖一日日饱受折磨,妈妈不禁精神崩溃,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今年2月6日,小颖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进行了第二次手术。而前一段时间,小颖的妈妈王萍又因卵巢囊肿在医院接受了手术,术后不久的小颖只能一个人在廉租房内休养。“我已经停下了工作,专心照顾她们母女俩,只有女儿好起来,她妈妈才能走出阴影,这个家才能真正好起来。”近日记者联系到小颖的爸爸李世杰转交爱心人士的善款时,他如是说。据李世杰说,先前也有爱心人士转了数额较大的善款给他,而对他们一家而言,不管是经济帮扶,还是精神鼓励,都是助力他们坚强前进的动力。
1月末见报的《17岁的雨季,他苦苦求生……》让众多读者认识了吴宇。最美最好的年纪,吴宇却不能再掌握支配青春年华的主动性,而是只能被动地奔波于医院和家之间,寄希望于未知数,苦苦求生……从2016年11月初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确诊,到后来转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化疗,吴宇如履薄冰。由于多方给出的最佳治疗建议都是骨髓移植,而今年1月中旬吴宇再次接受了骨穿检查,院方再度确认其接下来的治疗方案。“移植是最好的治疗方式,但这座‘独木桥’小宇能否通过,还需要经过重重考验。”吴宇的妈妈洪小娥告诉记者,由于骨髓库未能找到合适配型,最终他们和院方商议后,决定由吴宇的父亲吴云忠为其捐献。3月17日,吴宇正式进仓;27日,接受移植。“目前吴宇的治疗费用已花去了几十万,能借的都借遍了,我们也只能先挺过这一阶段,至于后续费用,暂时不敢想,也顾不到……”吴宇妈妈说,他们也收到了一些好心人的捐助,这让他们多了继续坚持的勇气。
本月中旬,《为救女儿,这对打工夫妇用了洪荒之力》讲述了患有“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的4岁的轩轩的故事。母亲罗玉秀“两度”给了轩轩生命,父亲付正发一肩挑起女儿的治疗和全家生活的重担,不少读者都被这一家人感动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遇事冲在前,挑起应尽的责任,都是应该的。目前对于我们来说,轩轩能够康复、能够健康成长,便是最大的心愿。”据付正发介绍,目前轩轩的精神状态很好,但由于仍在恢复期,她的体质还很弱,每次复查也都需要注射免疫球蛋白增强免疫力。“虽然我的工资并不算少,但要给付房租,轩轩的复查、治疗费用等,还是不够。不过不管后路多难,只要我们不放弃,总归都能挺过去、走下去的。”付正发说,目前他们也收到了一些爱心人士的善款,这让一家人颇为感动,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迎难而上的信心。
一个个爱心人士,一笔笔爱心捐助,温暖着遇急难、陷久困的人们重拾希望,而其中传递出的绵绵大爱,正让这座小城愈加暖心……
(尹媛 文/摄)
如有更多爱心人士愿意伸出援手,可与本报爱心热线86983110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