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证”广告为何屡禁不止?

核心提示: 多年来,城市中的办证小广告“野火烧不尽,一夜又新生”

 

timg

(示意图)

多年来,城市中的办证小广告“野火烧不尽,一夜又新生”,记者近期调查发现,虽然有关部门一直以来都在对这种行为进行打击,但违法办假证的小广告仍旧依附在墙体、地面、电线杆上,成为百姓深恶痛绝、有关部门屡打不绝的“社会顽疾”。

 

一证300元,当天就可拿?

“一个证300元,办两个可以优惠100元……”近日,有市民反映,在凤美新村公交站台、练湖邮政局门口、老亿家富菜市场门口等多地都有“办证”小广告,其中一些还是用石灰水喷在地面上,很难清除。接到反映后,记者来到现场,并按照其中一个号码打过去“咨询”,对方称,他们公司在南京,不管是身份证、驾驶证等各种证件都能办理,一证300元,办两证500元,只要将照片和地址发过去,几个小时就能办好。对方明确表示,他们办理的是假证,没有芯片。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一股替人“刻章办证”的黑潮已经在一些大城市出现,尤其是在流动人口多的北上广等地,相关的非法小广告逐渐蔓延,买卖假证件案件逐渐增多。自2003年开始,一些城市的相关部门就开始针对买卖假证件进行专项治理和打击,比如城管派专人清理非法小广告、公安机关专项行动、电信部门“封号”等,也陆续破获了一些重特大案件。然而,10多年来,买卖假证件的黑潮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办证”小广告依然横行。

 

“办证”为何屡禁不止?

公安机关相关办案人员告诉记者,“办证”一方面是暴利的驱使,另一方面是犯罪成本相对较低,单靠刑事手段一时难以禁绝。城管部门相关人士介绍,治理非法小广告的专门法规的缺位,让监管部门一直处于尴尬而乏力的境地,这也是“办证”小广告猖獗的原因。贴“办证”小广告的人一般选择深夜或凌晨出没,即使被城管执法人员当场抓住,往往也没有其他行为够得上犯法。无奈之下,城管执法人员只能令其清除“牛皮癣”,并加以教育。但转过身,“办证”小广告又会重新出现。

电信部门知情人士介绍,2012年以前,一旦发现贴的“办证”小广告,电信运营商根据工商部门的举报,可以将小广告上的电话号码封号。但此后因为相关法律规定,除非是危害国家安全、涉及刑事犯罪,公民的通信自由不能被侵犯,随意封号也是非法行为,电信运营商不再封号,小广告也肆无忌惮地泛滥起来了。

此外,“办证”潜在的买方市场巨大也是假证泛滥的原因。一位此前曾购买过假结婚证的市民告诉记者,自己结婚多年,搬家多次,原来的结婚证弄丢了,办事不方便,感觉补办较为繁琐,就花了300元办个假的。市民李先生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么多“办证”的,某种程度上也因为我国的“证多多”现象,他认为,“证多多”和买方市场的庞大,在一定程度成为非法“办证”泛滥、屡禁不绝的肥沃土壤。他认为,要彻底铲除“办证”这颗“毒瘤”,除了司法机关要加大打击力度、重判犯罪以外,社会管理部门还要让人们少一些证件的牵累,简化程序。

(李潇 文/摄)

 

责任编辑:汤剑蕾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