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到了我市各乡镇筹备庙会活动的高峰期了,大家身边也总时不时地就能听到有人谈起赶庙会的经历。记者发现,尽管这是每年大家都喜闻乐见的活动,但市民们参加的热情却减了不少。大家普遍认为,现在庙会现场的人数依然多,气氛也依旧热闹,但好像失去了原先的韵味,大家也因此更怀念过去参加庙会的美好时光。大家希望未来的庙会能够打破旧俗,多一些新意和特色,让大家重拾曾经对庙会的那份期盼感。
■ 贺丽华 文/摄
忆过去:看嗨了、吃嗨了、玩嗨了,乐趣无穷
说起庙会,大多数市民的感觉都是庙会变了,变得不再如过去那般有趣,在大家心中留下的只是一段段美好的回忆。那么,大家记忆中的庙会又是什么样的呢?在22日延陵庙会的现场,记者采访了80后陈先生,他正带着妻子和孩子在街上闲逛。“我们也只是随便走走和看看,既然来了,就顺便带孩子凑个热闹吧。”陈先生说,他最怀念的还是自己儿时参加庙会的情景,虽然已经过去了多年,但他至今仍然记得十分清楚。
陈先生告诉记者,他是陵口人,对庙会的记忆是从小学时期开始的。“每到那一天都会特别的开心,不仅学校会放假半天,爸妈也会十分慷慨,给一些零花钱,允许我和小伙伴一起上街吃喝玩乐。”陈先生说,那时他期盼庙会就如同期盼春节一般,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憧憬那天的到来,直到日子近了,从外地赶来的商人们在街上搭起了一个个帐篷,他的心才真正活跃起来。
当说起庙会当天的情形,陈先生说,那可真是满满的回忆:热闹的街市,拥挤的人流,各色有趣的小玩意儿和琳琅满目的日常用品。“当时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玩的就是套圈和打枪,虽然我打枪的技术不行,经常被他们嘲笑,但玩套圈时却从未吃过亏,总能带走一堆小玩意,虽然不值钱,但当时的我却拿它们当宝贝一般,而且非常有成就感,特别开心。”陈先生说,他还记得妹妹小时候总喜欢在集市上买小鸡或者兔子类的小动物,但因为父母不允许,所以都是偷偷带回家养着。“因为妹妹根本不懂得如何照顾它们,所以小动物往往没过多久就被埋了,妹妹为此也总是会伤心难过一阵子,但并不会持续太久。”陈先生说,当然,庙会过去后,人也会变得非常失落,但同时又开始期待新一年庙会节的到来。
谈现在:文化味越来越少,商业味太浓
关于现在的庙会,采访中,大多数市民都说,现在的庙会特别没意思!那么,到底是哪些方面起了变化呢?最近,市民王小姐参加了两次庙会,但皆是到亲戚家吃完饭就匆匆离开了,并没有到庙会现场凑热闹。“过去大家参加庙会主要是为了赶集而顺便去亲戚家吃饭,现在却似乎变成了因为去亲戚家吃饭所以顺便赶集,这两者存在本质的区别,其实就说明了庙会的氛围越来越淡,在大家心里,也变得可有可无。” 王小姐说,就她而言,如果不是碍于亲戚邀请,她是不愿意专门驱车赶往乡下的。她说,一方面是因为下雨天气,另一方面也是非周末休息时间。
不过,王小姐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庙会变了,变得不再如过去那般有趣。在她看来,首先,随着城市发展,车辆越来越多,为一场庙会封一条繁华的路段变得不现实了,所以不少庙会都搬了地方。可地方变了,感觉也就没了。其次,创意的商品少了很多,好多儿时的玩具也很难再看到,特别是过去经常会有老艺人售卖手工艺品,如今却鲜少见到了。“现在的庙会一圈逛下来往往还不到二十分钟,再也找不到过去一逛就是好几个小时的感觉了。”另外,现在的庙会文化味越来越少,商业化气息太浓,而且售卖的商品多为低端、劣质商品,当庙会过后,商贩撤走,消费者很难维权。而且,庙会上也总是充满了各种骗局,特别是一些老人容易中招。
望未来:打破传统,提高庙会文化品位
对于未来,大家都期盼庙会能够打破传统,多增加一些新意和特色。采访中,有市民指出,在过去没有商场、超市时,人们只能到庙会去买生活必需品,这也是庙会能生存的根本原因,然而,如今商场、超市遍地开花,大家自然也就没必要过分关注庙会了。“现在的庙会太缺乏新意,年年都是如此,大家也就失了兴致。”市民马先生说,他比较感兴趣的是农历正月二十那天延陵镇柳茹村举办的庙会,因为现场的文艺表演活动精彩纷呈,不仅有吸引人气的打锣鼓、腰鼓、舞龙狮等节目,还表演传统大戏,非常有意思,所以他几乎每年都会参加。
还有市民认为,庙会是特色民俗文化,具有历史传承的价值,一些地方取消了或是打算取消庙会的做法,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伤害。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应对庙会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用现代的理念对其进行引导与改造,提高庙会的文化品位,促使其脱胎换骨。比如各个乡镇应该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努力实现传统庙会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形成特色庙会文化品牌,甚至成为发展旅游经济载体项目。
丹阳庙会的由来和传说
“庙会”又称“庙市”和“节场”,是中国特有的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由于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就在庙外摆起了各式小摊赚他们的钱,于是集市贸易开始融入并贯穿活动的全过程。到了现代“庙会”,由于宗教的成分越来越少,因此逐渐成为老百姓继“春节”之后的又一娱乐和文化“盛宴”。
据记载,至建国前,丹阳已有60多个大小庙会。其中,农历3月18日是“小茅山”庙会,颇具知名度。据《古邑史踪》记载,民国年间,每逢小茅山庙会,八乡百姓、外埠商贾便云集于此。许多客商搭起一个个蒙古包,形成壮观景象。而这些“蒙古包”就是临时商场,里面摆满了南北货物,吸引着万千顾客。各式农具、家具等杂物则放在露天让人选购。四月初一是吕城庙会的日子。古镇吕城,历代建置的寺庙祠堂有15座之多,每逢庙会,这些寺庙、祠堂内钟鼓齐鸣,香烟绕缭,镇里镇外人山人海。解放后,吕城庙会中的迷信活动遭到禁止,但经济文化交流仍然十分繁荣。
许多庙会还与动人的民间传说相联系。丹北镇新桥镇一年一度清明节的“娘娘庙会”,传说诞生于清代道光年间,新桥姚家弄二圩村住着一位年轻的寡妇。一年清明节,这个女子正在家前屋后劳作,忽见一少年急匆匆奔来,请求相救,这女子就灵机一动将少年藏了起来,不一会追捕的官兵喊叫着到来,问这个女子看见一个少年没有,女子机智地将官兵引向别处,救了少年。这少年是朝廷一官员的儿子,因父遭奸臣陷害,遭灭门之灾,在群众帮助下,少年才得以逃走。追捕中又得到这女子的帮助,数年后,少年考中进士,得朝廷重用,后将自己家中所遭受的不幸与委屈向皇上申诉,得以平反昭雪。为报当年这女子救命之恩,他亲来二圩村寻访,得知这女子为了救他被官兵杀了,连家也烧了。少年深为感动,决定建庙祭祀,取名“娘娘庙”,并将清明日定为庙会日。
一年中庙会最多的大概要算窦庄了,每年有7个庙会日。传说在唐代,窦庄村有个姓窦的在朝廷当礼部尚书,此人很孝顺母亲,想接母亲来京城看看金蛮殿,但母亲年迈有病,不愿离家,这儿子就叫工匠在窦庄村边仿建了一座微型金蛮殿。不料,此事被人告发,说窦尚书在家建金蛮殿想谋反称帝。尚书得知,知道此事皇上怪罪下来,有口难辩,连忙派人火速到家乡,将建得差不多的金銮殿改为庙宇。
丹阳的习俗,每逢庙会,当地百姓的亲戚朋友是必到的,主人以丰盛的菜肴款待来宾。庙会作为千百年历史中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已经成了丹阳人民加深感情交流的纽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