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全国各地集聚到这个城市的边缘;他们大多学历较低,有的甚至不识字;他们是这个城市的“寻宝者”,大到废旧家电,小到易拉罐、废纸箱、废铁,这些别人眼中的废弃物在他们的眼里,都是宝;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只为多挣一点钱,只为能够生活得更好一点。
上周五下午四点半左右,记者如约见到了我市一位外来废品收购者许志伟,当时他刚把才放学的儿子送到爱在飘扬逐梦公益助学班。许志伟目前租住的房子位于我市郊区,附近居住的基本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来我市十多年了。在村中七拐八绕后,记者来到了许志伟家,门口停着一辆蓝色的大三轮车,那是他收、卖废品的“得力助手”。
一间不大的旧屋,床、桌椅、小柜、冰箱等家具、电器挤得满满当当,墙上、屋顶都铺上了防雨的塑料三色布,这就是许志伟现在的家,门口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狗和两盆青翠的滴水观音,给老旧的屋子增添了不少活力。“我们就这一间屋子,没有厨房和卫生间,现在烧菜的地方还是我们隔出来的。虽然房子不大,但是一个月只要200元的租金,也很好了。”生活虽不易,但是许志伟并没有抱怨,爱笑的他总是乐观看待一切。
今年38岁的许志伟的老家是安徽涡阳,患过小儿麻痹的他七八年前和父母、老婆、儿子来到我市,从没上过学、腿脚又不方便的他以收购废品为生,妻子则在我市一家电子企业打工。“我老婆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一个月只有两千多元。我每天就上午出去收废品,下午孩子放学、去助学班,接送都是我来。平时父母也帮我带带孩子。”每天早上六点不到,许志伟就开着他的三轮车出门了。“我现在主要是在乡镇收废品,去的晚了,不少东西就被别人收走了。”除了收废品要赶早,许志伟卖废品时也是“价比三家”,“现在废品生意太难做了,价钱不停的往下跌,以前铁最高时可卖到2元一斤,现在每斤只有5角左右,我们现在都是哪个废品收购站的价钱高就去哪家。”
许志伟的儿子今年正上小学四年级,谈到对孩子的期许,他说,“我儿子虽然有点皮,但是成绩还不错。我就希望他至少可以上到高中毕业,不要像我一样,吃没上过学、不识字的苦。如果他可以考上大学就更好了,或者高中毕业后去学一门手艺,能养活自己。”
在许志伟家周围,还有不少户人家和他一样,以收废品为生。今年56岁的陈凤琴来自淮安,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将这两天收到的纸箱折起、捆好,然后一捆一捆地搬到车上,不一会儿,车上已经装得满满当当的了。“今天天气不好,等会儿可能要下雨,所以我要抓紧时间把收来的废品卖掉。”陈凤琴告诉记者,这次的废品,她要卖给北门的废品收购站,“最近那里收的价钱高一点,卖给他们可以多挣一点钱。”陈凤琴说,她废品收得多、卖得好时,每天能赚百来块钱。“每天虽然辛苦,但我们都已经习惯了。”
采访时,记者发现,这些废品收购者们并不愿过多地谈论生活中的不易,或许对他们来说,多挣一些钱,让孩子多读一些书,能够更好地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同时,记者也发现,这些废品收购者们都有很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许志伟说:“虽然我们是收废品的,但我们也知道要好好保护环境。每天收完废品,我们都会及时把它们分类整理好,能卖的就及时卖给废品收购站,不能卖的就送垃圾场,家门口的卫生也是天天打扫。保护环境,我们也是尽自己的一点力量!”
(萧也平 龚佩玉 文/摄)
忙碌了几天,收获了满满一车的废品,但这些废品收购者们还不能休息,他们还要赶去废品收购站,卖了废品、换了钱,心才算安定。
每天一大早,许志伟都要开着三轮车前往乡镇收购废品和废旧家电,虽然道路狭窄,但他早已练就了一手好车技。
整理好纸箱,许志伟正忙着装车。
忙碌之余,几名废品收购的同行兼邻居聊聊天,卸去一身疲惫。
废品回收回来后还不能直接送去回收站卖,分类、整理也是关键的一步,图为废品收购者正在整理一天的收获,纸箱放一起,钢瓶、废铁放另一边……
图为废品收购者们正在拆卸回收的旧家电。
56岁的陈凤琴正抓紧时间拆箱、捆扎、装车,“今天天气不好,等会儿可能要下雨,所以我要抓紧时间把收来的废品卖掉。”
虽然身体不好,但许志伟70多岁的老母亲也帮儿子收拾整理着废品,“能帮一点是一点吧。”她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