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实验学校是一所创建于2004年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为落实“优秀+特长”的办学宗旨,学校陆续建立了100多个以兴趣小组为标志的学生社团,华校师生幽默地称之为“百团大战”。这100多个学生社团以各自规范又灵活的方式开展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这里做到了润物细无声。她为孩子的成长铺就了一条五彩之路,在这条斑斓的路上,孩子们追逐梦想,放飞梦想!
“这就是我们大力推进实施的学校内涵创新项目——社团建设课程化,即‘小社团,大课堂’,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王旭平校长介绍说。
项目管理整体化
《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实践研究》创新项目的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编织了华校整体管理、纵横发展的社团课程体系。学校将项目方案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由综合教育处负责牵头实施,制订《华校学生社团管理章程》,周有计划、月有考核,活动过程丰富详实。按照“纵横贯通、横向整合”的思路,学校对各个年级的社团活动进行了整体规划,将百余个社团分为六大板块,文学社团,百家争鸣;艺术社团,百花齐放;体育社团,百炼成钢;科技社团,百科全书;研究社团,百思妙解;社会实践社团,百闻不如一见。
项目研究课题化
学校以自身社团建设实践为材料,申报了《中小学社团学校联盟实践研究》这一省级立项课题,让项目研究课题化。在省重点立项课题基础上,围绕主课题,结合社团实际,学校引导社团辅导教师积极参与,分层探索研究,形成了省级主课题——社团板块子课题——辅导教师小课题的三级科研网络,目前,学校市级以上课题共计12项。2016年学校教师撰写的《社团活动课程化永远在路上》、《从“兴趣化发展”走向“课程化实施”》发表于《初中教学研究》杂志上,《学生社团——“自我课程”建设的探索样本》在《初中教学研究》做了专版介绍;参与项目建设的老师2016年在《江苏教育》、《广西教育》等先后发表16篇论文。
项目交流开放化
学校鼓励广大师生活跃思维,拓展社团的文化视野,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可促进社团活动开展的资源,从而推动社团建设开放化发展。从组建社团到选题策划到扎实活动,力求强化校内社团研讨实效。2016年学校继续与德国海德堡KFG学校交换生开展社团交流,先后接待新疆、上海、山东、宁夏、海南、江西等省市专家老师的社团考察10多次,聘请江苏大学、省科技中心、职业学校专家老师担任辅导工作。2016年学校先后承办了“首届全国李燕杰杯演讲大赛”、“镇江市篆刻艺术推广协会现场经验交流会”等4次全国省市级社团活动,获得了广泛好评。
项目发展课程化
深入挖掘校内外资源,提升社团活动课程化实施水平,让学校社团建设从“活动”走向“课程”实现了一个个新突破。学校制定了《华南实验学校社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指南》,从课程目标、组织机构、课程学习要求等方面对项目做了全方位的阐述。2016年学校正式出版了《初中记叙文升格训练》、初中《英语》1~5册校本教材,开发编印了《小小石头大文章》、《树叶沙沙响》、《小对联·大世界》等26本校本教材,编写了80余门校本教材,活动与课程“双轮驱动,并行不悖”。
项目成果系列化
内涵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绿色质量。2016年学校中考一分两率均稳居全市前茅,省丹中录取230名、提招69名,所有录取学生都参与了各类社团活动,其中有18人在各项目中担任院长、所长等职务。
社团活动多元化的成果充分展示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2016年,华校文学、艺术、科技、体育、研究、社会实践等六大板块100余个社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学类社团获奖或发表作文400多人次;艺术类社团获省级等级奖300多个;科技类社团获省级奖141人次、发明专利4项;体育类社团获省市等级奖30多项;信奥社团获国家级奖项40多人次。
参与项目建设的181名教师,被评为丹阳市以上骨干、学科带头人,其中镇江市学科带头人5人,镇江市骨干24人。2016年,参与项目建设的邵卫平、蒋明玉老师获评江苏省特级教师、 戴银老师获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史延芳获镇江市十佳教师称号,丹阳市以上表彰80多人。参与项目建设的老师参加省市基本功竞赛或赛课,获一、二等奖50多人次,发表省级论文60多篇,省市级论文获奖150多篇。
项目影响扩大化
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团建设内涵的不断丰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得到质的提高,学校发展成为丹阳市乃至镇江市优质品牌学校。项目建设得到了《中小学校长》《江苏教育报》《镇江日报》以及江苏卫视、镇江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热情宣传。仅2016年,学校获镇江市以上各类奖励就有10多个,先后获评“全国体育联盟学校”、“第二批全国足球学校”、“江苏省诗教先进单位”、“江苏省篆刻基地”、“镇江市科研孵化基地”、“镇江市中小学社团联盟”等荣誉称号。
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实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华校建校十二年,也是社团建设的十二年,学校始终坚持整合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始终将其作为一个学校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理论和实践并行,初步走出了一条社团建设特色发展之路。
“目前,我们正在对不同类型的社团进行多渠道、多维度的整合,力求进一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社团课程学习能力,进一步发挥社团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小社团,大舞台,社团课程化永远在路上!”展望未来,王旭平校长充满期待。(王俊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