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山民俗馆觅得清代“水龙会”碑

距今136年,是见证丹阳消防历史的最早文物

核心提示: 一块见证丹阳消防历史的古碑,在从民间流落到古玩店,面临“流失”他乡的情况下,经热心人士引荐,被我市水晶山民俗文化展览馆出资收购,不日将在馆内与市民见面。

 

碑文标题和落款特写

 

丁斌(左)在查看碑文

本报讯 一块见证丹阳消防历史的古碑,在从民间流落到古玩店,面临“流失”他乡的情况下,经热心人士引荐,被我市水晶山民俗文化展览馆出资收购,不日将在馆内与市民见面。

昨日,记者看到了这块清代碑刻,经测量,这块古碑长1.4米,宽51厘米,厚16厘米,碑文为楷体字,刻写精美,标题是《金斗铺义学水龙会碑记》。据碑文记载,金斗铺义学水龙会内有门面公产,同治八年(1869年)由何棣林、刘明仁等捐助基地,金斗铺内众善士捐资购买夏姓基地,并购买砖瓦木材,推举胡允诏监督施工。碑文记载,第一进三间,第二进有平房三间和后进园内围墙,全部租给姜姓开香店,租金用来支付义学老师的薪金以及学童的纸墨笔砚书籍等。后来,又在靠墙的东端砌造第一进门面一间,租给吴姓开厨店,租金用来支付水龙会内的费用,余款用来砌造房屋“慰创始者乐善之心”。碑文的落款是光绪七年(1881年),据此可知,这块碑刻距今已有136年。

据水晶山民俗文化展览馆馆长丁斌介绍,他从古玩店获悉这块碑收购自西门大街,认识到这是见证丹阳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物。鉴于古碑随时有可能流落外地,于是他出资收购,确保古碑能够留在丹阳,并在水晶山民俗文化展览馆内与市民见面,让市民了解发生在丹阳西门的义学水龙会历史。

我市文史研究者研究后认为,《金斗铺义学水龙会碑记》的发现,对于研究丹阳地名、消防、教育,乃至城市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据民国版《丹阳县续志》记载,清末丹阳县城城厢分成24个铺,“金斗铺”是其中之一,所谓的“金斗铺”,相当于如今“居委会”一类的机构,当时管辖丁巷、土桥、宗伯坊、西门大街、府官巷、城隍庙等九条街巷,其区域相当于今西门大街和丁巷村片区,而位于西门古街的民国建筑“城西救火会”旧址(警钟楼)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丹阳消防历史的重要见证。但丹阳消防组织究竟组建于何时?现有资料不详。而清代《金斗铺义学水龙会碑记》的发现,为丹阳消防史提供了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实物资料,从碑文可以看出,至少在清同治八年(1869年),丹阳就有民间消防组织“水龙会”,距今148年。同时,该碑刻的发现,也见证了丹阳教育发展史,晚清丹阳西门金斗铺义学兴办“义学”,通过社会捐助兴建房产,又通过店面出租的方式,巧妙解决了办学和水龙会运作的经费,实现了良性循环。

业内人士认为,“金斗铺水龙会”很可能是“城西救火会”的前身,该碑的发现,为西门古街增添了更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对此,水晶山民俗文化展览馆馆长丁斌表示,“水龙会碑”近期将在馆内对外展出,待今后西门大街恢复,若时机成熟他会考虑把此碑捐赠到西门古街,以发挥其更高的历史价值。(殷显春 文/摄)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