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老年人逐渐成为消费投诉的热门群体。购买保健品被骗、轻信电视购物被骗、非法集资被骗、买保险被骗……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本报记者走进社区,与社区里的大爷大妈们面对面唠嗑,倾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遇到了哪些消费烦心事。记者希望,这些“惨痛经历”能够给广大老年人提个醒,希望老人能在日常消费中多长一个心眼,多留一份怀疑。
■ 贺丽华 文
老年人受不法商家蒙蔽购买保健品
教师新村徐大爷:去年我遇到了一件烦心事,被忽悠买了近万元的保健品,损失了几个月的退休工资不说,还被女儿指责了一番,到现在父女俩关系也没完全缓和过来。
徐大爷说,去年,他在街上收到一份传单,说老人去听讲座就可以免费领礼品。刘大爷心想自己在家反正也没什么事,就去了现场,没想到竟有好几百位老人在场,大家都在争相拿免费礼品。在接下来的几天,老人们也都领到了免费礼品,逐渐也就放松了警惕心。直到有一天,对方终于把产品蜂胶软胶囊带到了现场,说是3600元一套,还免费赠送气魔方量子光波仪。“我当时觉得还挺划算,就给自己和老伴各买了一套,还有不少老人都买了,买完后都是乐呵呵地走了。”刘大爷告诉记者,但后来他和老伴吃着胶囊感觉越来越难受,就开始觉得事情不对劲了,这时恰好女儿回来看他,说保健品的包装看上去这么劣质,肯定是假的。但卖保健品的人已经不知所踪了,也无处维权。
【消费警示】
近年来,老年人保健品市场活跃,但也鱼龙混杂,五花八门的营销招数让老年人眼花缭乱,一些欺诈行为防不胜防,很多老年人的养老钱因此打了水漂。
而从处理情况来看,这样的投诉往往是既没发票又找不到人,更找不到店铺,被投诉对象不明确或无法找到具体人员,有关部门也无法受理,即使受理,处理难度也很大。为此,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醒广大老年人消费者,购买保健品时,一定要到信得过的正规商店、正规超市或药店购买。不要轻易相信虚假宣传,要与儿女商量,留意保健品必有的“蓝帽子”图标,也可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网站核查真伪。不要相信有免费的“午餐”,不要贪图小利。另外,保健食品不是药,一个正常的人,只要通过合理的膳食营养就足够了。
轻信电视购物高价买下劣质产品
凤凰新村吴大妈:我今年65岁了,说起消费中遇到的烦恼,我一定要讲讲电视购物被骗的事。
吴大妈说,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尤其是老年人,她和老伴也不例外。“我们年纪大了,睡眠总是不太好,老想着吃点啥调节调节。”吴大妈告诉记者,去年8月时,她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个“神奇”的枕头,广告上说它能活血化瘀、健脑安神,还能治疗失眠多梦、心脑血栓等症。这一看,她和老伴立即心动了,于是就打电话订购了这对价值698元的保健枕头。并且,她和老伴还接连又订购了价值537元的乌发散和1280元的虾青素。然而,货到后才发现,枕头也就是普通的枕头,至于广告上宣传的头发一洗就黑的乌发散,吴大妈用了后却丝毫看不到效果。虾青素不但没有药效,病症反而更厉害了。
【消费警示】
电视购物虽然给消费者带来了便捷,但是背后却隐藏了许多未知的购物风险,比如商品功能任意夸大,实物名不符实;店铺“无形”,投诉难;电话号码无处查,售后服务无保障;没有售后服务网点,异地维权难;开具的凭证名不符实等。消费者遇到电视直销商品时,应该以平常心看待,理性消费,不要轻易相信商家的宣传。如果确实想要购买电视直销商品,应该先打订购热线问清该商品的厂名厂址、电话号码以及售后服务网点等情况,拨打生产厂家的电话进行核实;若订购热线电话不能详细提供相关资料,消费者就要多加小心了。同时,注意保留宣传资料,比如可以用DV机、手机等拍摄工具将广告内容记录下来,以备出现问题有据可查。最后,应先验货再付款。如发现商品与广告宣传不一致时,应拒付货款或拒收货。
“特价游”却暗藏自费、购物等猫腻
华南新村刘大爷:明明写的是老年人特价游,旅途中却巧立名目额外收费,还强制购物,这就是我遇到的消费烦心事。
刘大爷说,退休后,他和老伴还有战友、同事们不时就会结伴出游,希望趁着腿脚还灵便的时候去看看祖国大好河山。去年时,他们一行人就去了云南某地旅游。“当时某旅行社刚好推出了‘老年人特价游’,特别‘诱人’,尽管不少老同事心存疑虑,但看到合同上标明自费项目‘自愿’,所以还是报了名。”刘大爷告诉记者,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他们抵达那晚竟被安置在偏远的小招待所,不仅房间有怪味,洗澡水也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铁锈味。在接下来的游览中,除了合同上标明的景点外,其余都是“自费景点”,且要价不菲。至于景点游多数都是匆匆过,拍了照就得走人,而到了购物店却是放任自由,导游更是长时间不见踪影。
刘大爷认为,旅行社组织老年人特价游,应该让老人玩得开心尽兴。如果打着特价的幌子忽悠老年游客,只会砸了自己的牌子。
【消费警示】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老年人在选择旅游套餐时切勿抱有贪图便宜的心理。低价旅游团往往是通过降低吃住标准、擅自改变行程、增加购物点强迫消费盈利,旅游者一旦选择低价旅游团,势必要付出更多的金钱和精力,甚至还会带来身心伤害。因此,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产品时,应当将旅游产品的品质、旅游服务质量和价格进行综合考虑,合理估算产品成本,勿存侥幸心理。同时,注意参团旅游签订旅游合同,购物时要求商家开具发票,以便事后维权。
缴满保险年限却发现保额难提现
陵口镇李大爷:我遇到最糟心的事是花10万元买了一份保险,却在取保时被告知提前支取要面临一定的损失。
李大爷说,在2009年的时候,一名保险业务员向他和老伴推荐了一款年缴2万元、缴满5年即可的保险。“当初业务员介绍说,5年后可随时支取缴纳的本金,每年给1500元利息和分红,比银行利息高,听起来很诱人。”而由于李大爷和老伴年龄已经超过了保险规定的范围,所以在业务员的建议下,他们以自己孙女的名义购买了这样一份保险。随后,李大爷和老伴按照协议连续交了5年保费。但在去年下半年时,李大爷因为家事急需用钱,准备将缴纳的10万元取出时却被告知,这款保险的合同期限是70年,提前支取要面临一定的损失。听到这话,李大爷赶紧找到当初的保险业务员。然而对方却告知他目前只有两个选择:如果继续投保,想要拿回所缴纳的10万元至少要到48年后;如果现在退保,则要对应现金价值表退费,只能拿回将近6万元钱。
“我在购买时还反复向业务员确认,家里可能随时要用钱,这笔钱能否随时提取这一问题,对方满口回答说没问题,但却没有告诉我,如果提取就要损失这么多的钱,这不是在蒙骗我吗?”李大爷表示,自己最窝火的不仅仅是退保带来的损失,更是保险业务员的销售误导。
【消费警示】
市场监管部门人员介绍,销售误导一直是保险业的“顽疾”之一。例如像李大爷和老伴所遇到的情况,保险规定被保险人年龄不能超过60周岁,业务员就会采用变通的做法,让高龄客户选择儿女作为被保险人,而实际上缴费的却是老人家。“问题根源在于部分业务人员出于高额提成等利益考虑,介绍产品时‘说半句留半句’有意不把产品讲清楚,而保险销售误导取证过程又比较困难,为其增添了‘行骗’的底气。”市场监管人员表示,由于在没有书面证据和录音的情况下,销售人员通常不承认存在误导行为,使得维权难度很大。因此,提醒老人在投保前必须要对条款有充分的了解。
落入非法集资陷阱损失养老钱
延陵镇王大妈:听说投资一家公司能获得高额回报,我就把家里的大部分存款都拿了出来,没想到本金还没拿回来,对方就跑路了。
王大妈说,当时她也是听村里人介绍的,说他们投资了一家公司有非常不错的回报,于是她也就瞒着家里人将家里的存款做了投资。“我先是交了4600元成为了公司的会员,说在其后8周、或者12周、或者20周的时间里,按照每一单获利11600元的模式获得公司分红。”王大妈说,在返利期限内,每周公司都会将电子币拨到她的账户里,由她提出提现申请后,公司再将钱直接打到她的银行卡内。起初,王大妈也拿到了分红,但渐渐地,返利周期由原先的8周延长到了12周,之后又延长到了20周,直至再也收不到分红。
【消费警示】
这一两年来,犯罪分子利用老年人有一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不多,通过集资诈骗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形式骗取钱物的案件越来越多。市场监管人员提醒老年人,面对高额回报的宣传时,特别需要提高警惕,以免遭受经济损失。“中老年人要增强风险意识,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收益越高风险越大,投资项目超出合理收益,不仅收益无保障,本金也有巨大风险。”同时,他表示,投资前要多和子女商量,希望大家能够共同努力,做到珍惜自己的血汗钱、保卫父母的养老钱、守住子女的读书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