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城村民家中翻出66年前“原始股票”

“万元股”缩水成两元

核心提示: 日前,家住吕城的姜先生致电本报记者,称家中老母亲在整理父亲遗物时,翻出1951年在吕城供销社购买“股票”的凭据。

本报讯 日前,家住吕城的姜先生致电本报记者,称家中老母亲在整理父亲遗物时,翻出1951年在吕城供销社购买“股票”的凭据。“我父亲已经去世八年,我们谁也不知道他居然买过这样的股票!”姜先生随后赶回村里老家,只见一套凭证单据齐全,上面标注的日期居然是66年前,年代已久,堪称“原始股”,可是没想到这“万元股”现在只值几块钱!

据姜先生介绍,该“股票”其实是当年父亲在吕城供销社入股的凭证,根据票面记录显示,当年入股金额为人民币一万元整,由于父亲入股时没有告诉家人,因此连姜先生的母亲也不知道。也许是隔年太久,姜先生的父亲直到去世也没有记起这个“股票”,所以没提。现在这“股票”重见天日,涉及金额又这么大,姜先生一家也不得不重视起来,兄妹几个加上老母亲开始计划将这些单据变现,可惜详细一了解,心却凉了一大截!“现在的吕城供销社早已不是当年的性质了,我打听一下才知道,我父亲当年花一万元买的股票,现在最多值几块钱!”姜先生产生疑问,一万元买的“股票”,过了66年怎么会缩水成几块钱呢?

记者昨从中国人民银行丹阳市支行了解到,1951年使用的人民币券,面值一万元的相当于1953年人民币币制改革后的新币一元钱,而姜先生父亲花“万元”买的“股票”可到丹阳市供销合作总社进行兑换咨询。之后,记者又与供销总社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对方称,按照相关文件,姜先生父亲购买的“股票”,如果兑的话可以翻一倍,即两块钱。而收藏界人士则认为,虽然兑换价值不大,但就票据本身而言也有一定的历史、收藏价值,值得好好保存。

“既然只能得两块钱,我就不换了,留着放家里,作为对父亲的一种念想吧!”姜先生最后表示。

(张敏 文/摄)

请报料人姜新伟携带身份证到报社五楼领取报料费30元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