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海省多巴镇到江苏省丹阳市,从一个砖瓦厂工人到现在的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正则学校外聘教师,今年49岁的安有芳身上充满着矛盾与惊叹。初次见她,乍一看还以为是一名普通农妇,与我心目中的艺术家形象相去甚远,但观其画作、泥塑,或许在专业技巧上仍有所欠缺,但作品充满了灵气和随性,并不拘泥于形式和条框的限制,自有一番韵味。
安有芳现为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水浒一百零八将》、《百尊罗汉》、《钟馗》、白蛇传系列等,2006年,她参加江苏省民间艺术绝技展,作品《十八罗汉》被列为馆藏品,同年,其申报的丹阳泥塑项目被列为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初见安有芳老师,是在她位于正则学校的泥塑工作室,当时她正在对吕凤子连环画进行修改。只见她将原稿和新纸一起放在拷贝箱上,仔细端详了一会儿,随后便拿起钢笔在没完成的画上落了笔,她专注地盯着笔尖,旁若无人,我们也屏气凝神,看着安老师认真作画,一时间,工作室里只剩下钢笔在纸上摩擦产生的沙沙声。随着她的手腕灵活地动着,原本平面的人物、景象,在黑色线条一点点交接起时,也变得立体、生动了。环顾工作室,架子上、桌子上都摆着泥塑作品,其中不少是安有芳自己捏的,栩栩如生,细节处理十分到位,据了解,2006年,她申报的丹阳泥塑项目被列为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我自己捏的以外,还有不少学生的作品。中间的架子上的都是学生们捏的,每周五学校都有活动课,不少学生回来捏泥塑,你看,他们捏的多棒!”安有芳指着架子上的一个小泥人说到。工作室东边的地上,一张张整齐地摆放着已经画好的吕凤子连环画原稿,虽然只有简单的黑白两色,但别有一番风味,很像旧时的连环画。
据介绍,安有芳现在创作的吕凤子连环画共97页,“这个连环画我画了大概一学期的时间,都是我原创的,现在快完成了,但还有一些地方如人物比例、场景等还需要再修改。像吕凤子先生的老父亲生病躺在床上的场景,我就画了八九张图,不同角度的都有,然后选择一张最好的。”安有芳告诉记者,她的画都是手工画,虽然现在电脑作画十分流行,也很方便,但是她并不喜欢。“我喜欢自己一笔一画的画画,我认为这样画出来的线条有变化,也更加生动。”
交谈中,安有芳的言语不多,很是腼腆,但一说起自己喜欢的绘画,她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我这里有五百罗汉的草图,画了一星期就完成了。”说着,她便抽出一卷宣纸,展开后,一个个形象生动的罗汉跃然纸上,高低错落,形态各异,“我理解中的罗汉就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像鬼,有的就应该很帅,有的有鹰钩鼻,有的就有双下巴。”安有芳说,“但是这些草图我还要重新画,有些线条太繁琐了,要简单化。我喜欢飘逸的感觉,但是我现在还画不出来。”她告诉记者,她曾将自己画的一百罗汉图带给南京艺术学院的老师看,“老师看后很惊讶,认为虽然在专业技巧上有欠缺,但我的罗汉的造型、人物神态都很棒。”
采访中,安有芳总是说:“我这人很简单,也很直接,我的世界里很安静,我喜欢随心所欲的画画,不喜欢被束缚。”
(萧也平 龚佩玉 文/摄)
为增加创作灵感,10日上午,安有芳背着画板来到荆林三城巷附近的我市南朝陵墓石刻,细细观察石刻的造型、花纹,并现场进行了写生。
一支钢笔、一张新的画纸、一个拷贝箱,安有芳正在认真修改连环画。
拿起画好的一幅连环画插画,安有芳看了又看,想了又想,“我画画不是画完就了事的,还要再看再思考再完善,人物比例是否协调?场景是否可以再完善?有没有更好的展现故事的方式?”安有芳说。
这幅插图展现的是一个什么场景?安有芳向学校老师娓娓道来。
虽然练习书法的时间并不长,但安有芳的字已经写得有模有样了。
每周五下午是正则学校的活动课时间,不少学生来到安有芳的工作室,和她一起捏泥塑。
以上两张图片为安有芳创作的吕凤子连环画中的两页,虽只有简单的黑白两色,但人物、景致都十分形象、生动、立体,很有一番旧时连环画的风味。
泥塑《老有所乐》展现的是两位老人在下着象棋、一位老人在看棋的场景,十分生动,这是安有芳捏制的家乡系列作品之一。
图为安有芳创作的《五百罗汉图》(局部)
图为安有芳捏制的吕凤子先生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