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报刊亭作为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承载着一代代人太多的记忆和情感。然时过境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智能化阅读的兴起,传统的阅读模式正悄然改变——
关停or转型?报刊亭“路”在何方?
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社会信息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元化,尤其是借助移动终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最新资讯。在我市的大街小巷,不少市民发现,曾经的那些报刊亭如今不是人去“亭”空便是变身成了“杂货铺”。那么,报纸、杂志的销售现状到底怎样?曾经成为街头一景的报刊亭还能不能“挺”下去呢?
文/摄 马骏
报刊亭为生存变身杂货铺
城市里的报刊亭曾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今却是门可罗雀,经营户深有感触。在北环路一座报刊亭里,记者看到,原本不大的报刊亭如今除了橱窗口那十几份报纸和杂志外,其余空间则被矿泉水、方便面和零食等占领。“10年前接手这个报刊亭,一个月最好的时候,仅杂志、报纸的营业额可以达到7000元。按照15%的利润提成,可以净赚1050元。如今这一数字几乎缩水到四分之一都不到,如果不是依靠其它的零售方式,维持生计都非常困难。”经营户告诉记者,自己因为年纪大了,而且经营多年,熟悉这里的环境,否则利润如此微薄,早就转让了。
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报纸的阅读者多为老年人,购买者以男性居多,报纸类型多为文摘、军事、政策类。由于获得的利润较少,有些报刊亭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本末倒置,将卖饮品和零食作为主要的盈利方式。在华南桥附近的一座报刊亭里,记者注意到,这里不仅经营着正常的报刊售卖,还是一个彩票点。周遭的市民表示,该报亭还是一些住在附近的市民平时缴纳水电费的地方,前几年还曾摆起冰柜卖过冷饮。不过,即使经营着如此之多的业务,该报亭一个月的收入也并不多,生意惨淡时则仅够基本日常开支。一位报刊亭老板介绍说,一份报纸的收益大约为报纸价钱的20%,没有卖出的报纸会被囤积起来或者当废纸卖掉,目前对于旧报纸的处理只有这两种方式。此外,有些报纸的进价有所提高,导致部分报纸的售价也要涨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报纸的购买数量。
市民期待报刊亭“回归”
报刊亭让经营者困惑的同时,也让很多市民惋惜,不少市民期待报刊亭能“回归”,继续传播精神和书香。市民周先生是退休教师,始终热爱阅读报刊和书籍,每天都会到离家不远的报刊亭看报,然后买一份,包括《扬子晚报》、《丹阳日报》等。在他看来,关心时事要闻是一种习惯。尽管现在有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对于他们这些老年人来说,纸质报刊具有收藏价值,也不损害视力,所以更喜欢这种传统的阅读模式。他说,看到身边不少报刊亭都转让或关闭,感到非常可惜,而现在可以选择的报刊也越来越少,希望它还能继续生存下去。和周先生一样,不少市民都表示,报刊亭是一个城市展示文化和文明的窗口,如果在一个城市里的大街上连份报刊都买不到,又谈何文化底蕴?
采访中,一些年轻市民对此显得较为“理性”。90后的小陈坦言,自己几乎是随报刊亭共同成长的,小时特别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报刊亭。“小时候经常去报亭买杂志看,去的多了,和老板也熟识了。有时候老板便会免费给我看一些杂志,让我看的时候小心一些,看完了还是装在塑料包装中还回去。”小陈表示,随着城市发展,报刊亭已经不是简单售卖报刊,而是如同综合服务站,包括代缴水电费、手机费,代收包裹等,实用性更强。
小小报亭该何去何从
在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有些人没有固定通信地址,报刊亭代收包裹邮件具有独特优势;有些人经常出差,在报刊亭零买比订阅更划算;对一些老人来说,晨练回来顺手带份报纸,已是多年的习惯;尽管新媒体越来越发达,但用平板电脑或手机上网花费不菲且有损视力,对大多数少年儿童来讲还要尽量少接触,可见报刊亭仍然无可替代。
那么,曾经的那些报刊亭缘何不约而同地越来越少甚至销声匿迹了呢?市民们大多认为,那是因为人们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市场规律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变化,一些报刊亭主说他们也做出过不少的努力,卖彩票、米面油,几乎经营了一切能在报刊亭狭小空间内存在的东西,但是这些个街边的小亭子似乎已经被遗忘了,转型并不成功。在采访中,有市民分析认为,报刊亭大多占据不错的位置,又具有传统报刊渠道,要转型就要改变过去的经营方式和理念,把报刊亭打造成新型的文化站点和服务窗口,从根本上分析受众需求,发挥传统优势,量身打造切合实际的报刊亭发展规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