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床的老母亲
沈木荣老母亲居住的小屋
沈木荣的诊断证明
老母亲简陋的屋内
老母亲的部分药物
对于横塘村的沈木荣来说,活一世的最大幸运便是一家平安、生活顺意,至于锦衣玉食之类的物质享受,他不奢求也不苦求。在人生的前68年里,如他所期盼的那般,他和家人生活得安宁而幸福。只是,此后他未再获命运眷顾,突然病倒、被判“死刑”、闯“鬼门关”……
回望坎坷荆棘路,沈木荣说,若能自主选择、重新来过,或许他走不到现在。万幸的是,儿子沈建军为他披荆斩棘,为他铺平续命路。
他日日瞧见凌晨一点的天空颜色
老实本分,勤劳简朴,这几乎是熟识沈木荣的人对他的一致评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过了大半辈子,沈木荣和老伴尹月梅却不愿意安享“养儿防老”的裨益。“木荣和月梅生了两个儿子,按理说早可以享享清福了,但他们种田种了大半辈子,既不愿意在身体好的时候闲下来,也不愿意成为儿子的负担。”沈木荣的哥哥沈书荣说,弟弟弟媳都是老实人,好不容易把两个儿子拉扯大,一心想的都是怎么为他们减负担,从没想过要放下田地靠他们养老。
自从土地流转后,沈木荣和尹月梅的田地也只剩了一点儿,两人便合计着找新的增收法子。“种了一辈子田,其他啥也做不好,再说这么大年纪出去打工也没人要。”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地多挣些收入,老两口琢磨好久才想出“不种粮食种蔬菜”。下决定容易,做起来难。虽说老两口与土地打交道已有数十年,可要以“种蔬菜谋生”两人免不得要花费更多的功夫。
翻地、播种、浇水、除虫等常规性工作在沈木荣和老伴看来都算熟稔,但收获季时的辛苦不易却让旁人看了也不忍。“为了抢时间把新鲜的蔬菜卖出去,木荣和月梅基本都是凌晨一点钟不到就起床收菜,然后由木荣开电瓶三轮车送去城里的农贸市场。”沈书荣说,他不止一次听弟弟提起,凌晨一点天都是黑漆漆的,但天气好时也有月亮和星星亮亮的在天上,而每次沈木荣送完菜回家时,天才有些蒙蒙亮。
他病倒后全部积蓄仅有4000元
种菜的日子辛苦而枯燥,沈木荣和老伴却乐在其中。2015年上半年,沈木荣突然开始出现腿部疼痛和全身无力的症状。“一开始也没注意,就以为是那段时间种田受累了,所以还特意休息了一阵。”稍稍停了一段披星戴月奔忙的日子,沈木荣自我感觉好些了,便又恢复了从前的忙碌。然而,6月份,沈木荣还是“不小心”摔倒了。
送进市人民医院后,初步的血象检查后便显示沈木荣的摔倒并非事出无因。在一系列的检查后,院方有了基本确定的判断——沈木荣患上巨球蛋白血症。为了进一步确诊,并获得更为恰当的治疗,院方建议沈木荣转去苏州更为权威的医院。在苏州的医院,院方给出了同样的诊断,并建议沈木荣立即开始治疗,在控制得当后接受化疗治疗,否则将危及生命。
沈木荣病倒了,老伴尹月梅服侍在侧,大儿子沈建军也赶来了。“木荣的大儿子建军是退伍军人,回家后一直靠养猪挣钱,前几年去了丹徒宝堰,和他媳妇在那儿继续养猪。虽然事情多又苦,但木荣病倒了他第一时间就赶到了身边。”据沈书荣介绍,弟弟的小儿子虽然也已年过不惑,但至今未成家,再加上没有谋生的活计,所以只能勉强维持自保。而此次沈木荣病倒后,大儿子沈建军义不容辞地扛起了所有责任。“当时确诊了是这个病后,医生就说要治的话花费可不少,而木荣和月梅所有的积蓄加起来不过4000元,建军当场就跟医生说,不管要花多少钱,他都要给爸爸看病。”
看着病倒的父亲在床上一脸不适,再看着母亲手捧着两人辛苦所得的全部积蓄4000元现金,沈建军的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孝顺“傻儿”不忙后事独守希望
虽然沈建军一心要为父亲治疗,但苏州医院的高额医疗费他却没法轻松负担。
为了确保沈木荣的治疗能够顺利维持,沈建军和家里的长辈们商议后,决定设法由苏州院方开出治疗方案和详细药单,然后回丹阳本地治疗。几经周折,沈木荣回到了市人民医院,并顺利开始接受苏州院方的治疗方法。“医生明确表示,刚查出来时木荣的状态很不好,不少指标也都不达标,不能马上进行化疗,必须立即控制治疗使指标达标。”从7月中旬入住市人民医院,沈木荣一开始的治疗还算顺利。然而,医生最担心的“失控”症状还是出现了。
2015年8月,沈木荣突然开始出现高烧不退的症状,而且血象检查结果也十分危险。“那段时间木荣天天发高烧,用了药后也只能好一会会,药性一过立马又继续高烧。而且血液检查也不好,几乎每天都要输血。”沈书荣记得很清楚,弟弟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好一段时间,最后连院方都表示束手无策,并建议家人尽早做好准备,病人随时可能挺不过去。“其实医生的意思很明确了,没希望了,让我们有所准备。”
被医生判了“死刑”,家里人虽悲痛难过,却也都默默接受了这个事实,准备回家为沈木荣筹备后事。然而,沈建军却怎么也不愿意接受,并断然拒绝了家人提出的“别再继续用药折腾父亲”的建议,坚持要院方继续努力治疗。或许是被沈建军执拗地坚守希望所感染,在后续接连几天的“折腾”后,沈木荣终于闯过了“鬼门关”。
续命不易幸然“久病床前仍有孝子”
儿子的坚持让沈木荣“捡回了”性命,而其后的治疗续命路虽然不易,却也算顺遂。
2016年年初,数月的控制治疗让沈木荣的各项指标终于“回归”正常范围,他开始正式接受化疗治疗。“化疗的日子并不好过,木荣吃了不少苦头,也经常会按捺不住连番追问。但在建军的安抚鼓励和月梅的悉心照顾下,他终究还是耐心且坚强地坚持住了。”沈书荣说,因为怕告诉弟弟实情影响其治疗的积极性,他们一直没有如实告诉他究竟患了何病,但从查出来到转入苏州医院再转回丹阳,沈木荣早就心生疑惑,再加上化疗治疗如此难熬,他便时不时地追问所有前来看望的亲友自己的病情。“为了让他安心治疗,家里人都说好了暂时不告诉木荣,而实在追问得厉害时,便告诉他没啥大病,只要配合治疗就能好。”
在所有人为其编织的善意谎言中,沈木荣安然度过了三次化疗,并按照医嘱回家服药休养。“医生叮嘱每天要按时服药,同时也要加强营养,另外千万不可再操劳辛苦,必须好好休养。”为了让沈木荣有更好的环境休养,沈建军把出院的父亲直接接到了自己在宝堰的居住处。“建军知道他爸爸节约,怕他不好好按时吃药、又舍不得补营养,更担心他妈妈一人照顾爸爸辛苦,所以一出院就把木荣和月梅接了过去,每天按时叮嘱着吃药,并操心着三餐加强营养的小事。”沈书荣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话在侄儿身上完全不适用,他的细心周到从弟弟出院后持续至今,从未有过一丝半点的不耐烦。
高龄老母一病不起仍念儿
维持治疗的药物从未间断,每日的膳食照料尽心到位,沈木荣的身体状况一日日地好了起来。然而,就在全家为其揪着的心稍能放松时,沈木荣的老母亲却突然出了状况。
2017年1月22日,腊月二十五,各家都在忙碌着准备迎接农历新年,原本忙活的沈家一家老小却因为一个意外停下了手中的一切事务。“原本身体很好的老母亲突然喊腿疼,而且疼得完全起不了身,冷汗直冒。当时看着老母亲的状态,我们一刻也不敢耽搁,立马就把她送到了横塘卫生院。结果院里一看母亲的状态,就让我们赶紧往城里医院送。好不容易到了离我们最近的三院,检查过后说母亲是因为腿部血管堵了才出现那种症状,又让我们转入人民医院治疗。”几经折腾,沈书荣和家人将老母亲送进了市人民医院,然而医生的回复却让他们犯了难。“检查过后,人民医院的医生说母亲如此疼痛确实是因为血管堵了,最好的治疗方法当然是手术,可是母亲已经93岁高龄,实在不宜接受手术治疗,便建议我们保守治疗。”沈木荣心里清楚,医生所谓的保守治疗,只是用药物减轻母亲的痛苦,完全无法根治病痛。可是,衡量再三后,沈木荣也知道除保守治疗外再无他法了,只得将母亲接回了家。
新年大年初三,老母亲回到家中,只能卧床靠止疼药艰难维持。只是,即使被疼痛折磨得意识模糊,老母亲最牵挂的却是尚未痊愈的沈木荣。“每每一说起木荣,躺在床上的老母亲就忍不住流泪,或许她知道自己身体难以维持,却盼望着木荣能快一点好起来。”
自困“拖累”“不孝”牢笼苦支撑
一边是卧床不起的老母亲牵挂儿子,另一边是深觉愧疚的儿子心念着母亲。“老母亲身上痛着心里却念着木荣的身体,而木荣则是自我责备不能在母亲床前尽孝。后来家里人商量后,终于在十多天前把木荣接回来见了一面老母亲。结果一见面,两人就停不住眼泪,我们在旁边看了也都不忍。”匆匆一面后,沈木荣仍是听从儿子的劝说回到了宝堰,可家里人都知道,他心里的负担更重了。
“木荣化疗结束后,我们看他恢复得不错,状态也还好,便告诉了他生病的实情。木荣的第一反应是我们预料中的震惊,随后他就立马追问建军在他身上花了多少钱。”在得知从自己病倒至今,儿子已为他花去了二十余万元,且后续的保命药物维系还需数万元一年时,沈木荣淡淡地说,自己已经到了这个年纪,活得也够本了,别再砸钱了。“木荣从来都是不愿意成为负担,结果生病后却花了这么多钱,他实在是觉得自己拖累了儿子,而且也没法在老母亲跟前尽儿子该做的事,他心里怎么也轻松不起来。”沈书荣说,为了维持弟弟的治疗,侄子建军不仅拿出了自己的所有积蓄,更借遍了亲友,不论情况多糟多难熬,他都坚持“只要有希望他就要为爸爸去争”!
沈木荣内心的种种不安像是为自己造了“牢笼”,无力无望,然而,儿子沈建军却用自己的坚持与关怀一点点将父亲往外搀扶。未来有多难?沈建军说父亲在便是希望,而他会加倍努力,努力挣钱给付父亲的续命药费,努力做好点滴替父亲为奶奶尽孝……
(刘伟 尹媛 文/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