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丹阳 诗意芬芳

核心提示: 最近,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引发了一波波热潮:有人赞美年轻的参赛选手“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有人高呼“古诗词不死”,还有人在一片喧嚣之中看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之火。

最近,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引发了一波波热潮:有人赞美年轻的参赛选手“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有人高呼“古诗词不死”,还有人在一片喧嚣之中看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之火。其实,作为“中华诗词之乡”,丹阳的诗词氛围也十分浓厚,诗词达人们也不少。他们也许没有海量的诗词储备,也没有炫目的舞台灯光聚焦他们,但他们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坚守着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为传承传统文化贡献着自己的点滴力量。

陈瑶:快意书写诗情人生

精致的妆容、入时的穿着、及肩的卷发,鼻梁上架着一副框架眼镜……时髦中透露着知性、优雅。这是陈瑶给人的第一印象。这样的形象似乎与古诗文中温柔、婉约的古代女子亦有相通之处。也许这正是得益于二十多年来古典诗词的浸润与熏陶。

“我从小喜爱语文,从学校毕业后进入练湖机关图书馆工作,从此踏入了古诗词的世界。”面对记者,现任开发区管委会组织人事局副局长的陈瑶缓缓述说着她与古诗词的不解之缘。

古典诗词中,陈瑶最爱的是唐诗宋词。“每当夜幕降临,翻开一本《唐宋诗词鉴赏》,如饮甘醇,仿佛忘记了尘世的喧嚣,陶醉在墨香之中,行走在唐时风宋时雨中。”陈瑶说,古诗词中优美的意境、凝练的文字以及诗人或豁达、或悲愤、或感伤的态度和情怀让她为之着迷。透过古诗词,她仿佛走进了古代文人墨客的世界,与古人隔着时空交流、对谈……就这样,有了多年的积累后,尝试写作古典诗词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也许是同为女性的缘故,陈瑶对李清照的诗词情有独钟。在一篇文章中,陈瑶写道:“李清照的《一剪梅》,分明看见了一个眉黛凝雾的楚楚伊人,翠袖轻拂、款款走开……如何不叫人柔肠百结?另一首生动、传神的《如梦令·常记西亭日暮》以尺幅之短给人丰富的联想。开朗、活泼、好奇的少女李清照呼之欲出……那一幅幅富有立体感的优美画面让我如痴如醉。”

在师从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诗词大家熊东遨后,陈瑶的诗词修为更上了一个台阶,形成了细腻、清丽、婉约的诗词风格,佳作频出,题材多涉及风景、情感等,被诗友们称赞为“丹阳李清照”。

陈瑶坚信“词为心生”,写作时随兴而至,偏好借景抒情、以词传情。冬春之际,她写下对春天的盼望:“呼燕子,唤莺儿。谁嫌晴日领春归?忽闻玉笛飞春曲,暖到心尖绿到眉。”(《鹧鸪天·盼春》)西方情人节到了,老公送来一束玫瑰,她欢喜之余写下:“香风挽月戏纱窗,偷顾我春妆。玫瑰盈手轻嗅,情味沁柔肠。”(《诉衷情·玫瑰盈手轻嗅》)

自2005年以来,陈瑶先后在《中华诗词》《中国诗词月刊》《多景诗词》《乌江流韵》等刊物上发表诗词作品上百首。

赵正辉、赵添朋:父子同诵古诗词

2015年8月,在镇江“我爱记诗词”比赛现场,8岁的赵添朋是年龄最小的参赛者。他和队友们一路过关斩将,经过预赛、初赛,却在复赛时因抢答犯规最终遗憾地止步决赛。在台下观看儿子比赛的赵正辉一面为比赛中的失误感到惋惜,一面也在心中为儿子的精彩表现感到高兴。“最后出的那道题,他会答,但就是抢早了。为了准备这次比赛,孩子当时的诗歌储备量超过400首。”回忆起两年前的比赛,赵正辉笑着说,“我们不是冲着名次去的,主要是想给孩子找点事做,让他见见世面。”

别看赵添朋小小年纪,上幼儿园时,赵正辉就有意识地领着他吟诵儿歌,让他体会其中有节奏感的韵律美。而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在孩子掌握了一定量的汉字后,他开始带着孩子学习古诗词。在同年龄的孩子正是贪玩、好动的时候,为何选择让儿子学习古诗呢?曾经做过教师的赵正辉表示,这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使然,也是古诗词独有的魅力所致。“现在正是孩子记忆力的黄金期,而且古诗词特别是古诗的韵律感极强,很适合孩子朗读、背诵。”赵正辉说,除去形式美,古诗词中蕴含的古人为人处世的胸怀和境界,更可以给孩子幼小的心灵以滋养。

在父亲的引领下,赵添朋慢慢激发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很多古诗词篇目在学校授课之前他就已经超前掌握了。为了满足儿子的求知欲,赵正辉结合教育部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备古诗词、高中生必备古诗词等,从中挑选一部分简单易懂、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富有儿童情趣的诗词,让儿子学习背诵。在挑选、整理古诗词的过程中,他发现一些古诗词在代代相传中竟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像元朝诗人王冕的《墨梅》中的诗句‘只留清气满乾坤’,就有‘留’和‘流’两个版本。哪个版本更正确?更贴合诗人想要表达的意境呢?”赵正辉说,为了不让孩子被不正确的版本误导,他通过网络、权威古诗词辞典寻找答案。

为此,他集齐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古诗词、古文鉴赏辞典系列书籍,以及各种古诗词教材、书目,索性自己给孩子整理、修编了一套古诗文学习教材。他并不要求孩子死记硬背,而是在寒暑假、日常闲暇时引着孩子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文。“在反复朗诵的过程中,语感自然就出来了,孩子也会慢慢感受到诗人写诗时的心境,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

埤城中心小学:诗词教育润物无声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伴着悦耳的音乐、清脆的朗读,新学期伊始,埤城中心小学的师生们在春光中舒展身姿、做起了学校独有的“诗词操”。“这套诗词操可以说是我们学校的专利呢!”学校诗教处主任陈美仙笑着说道。原来,这套操并不同于传统的广播体操,不论是动作编排、音乐选配、诗词诵读,都是学校师生们智慧的结晶,整套操时长5分多钟,配20首古诗朗读。陈美仙说:“让全校师生边做操边学古诗是这套操最大的特点,这学期配了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杜牧的《江南》等20首古诗,下学期再换另外20首诗。”

“诗词操”是埤城中心小学诗词教育的一大亮点。事实上,作为“中华诗教先进单位”,在这所以诗教为特色的学校,亮点俯仰皆拾。不论是校园内错落有致的诗柱、诗石,题写着名人或师生诗词作品的诗廊、诗桥、诗景,刻着“十大词牌名介绍”的大理石地面,处处展现着诗词的魅力。走进校园如置身诗词的海洋,随时经受着古典文化的浸润。

环境的营造是一方面,学校还组织老师编纂了一套六册的《诗意童年》校本教材、成立诗社、每周开设一节诗教课、每周开展一次社团活动课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与活动,拉近学生与古典诗词之间的距离,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涓涓小流汇成大海,通过点滴积累,小学六年都在我们学校上的孩子,毕业时基本都能背诵400多首古诗词。”陈美仙说,正是有这样良好的基础,2015年在镇江“我爱记诗词”比赛中,埤城小学代表队最终斩获了季军。

陈美仙的办公室旁边,是学生社团“星芽诗社”的活动教室。教室的墙上、书架上,陈列、摆放的大多是学生的诗词、诗配画等作品。虽然古诗词有严格的格律要求,但在引导、鼓励学生写作的过程中,陈美仙和老师们要求学生首先做到言之有物,以诗词叙事、以诗词寄怀,其次再考虑平仄、对仗等形式要求。

在陈美仙看来,让孩子学习古诗词就像吃饭一样重要。“吃饭为身体提供营养,古诗词则为心灵输送养分。”

记者感言:

传统文化复兴要靠“普

小城丹阳,诗意芬芳。这是记者在此次采访中最大的感受。不论是采访丹阳诗坛领军人物陈瑶,还是共同探索古诗词世界奥秘的赵正辉、赵添朋父子,以及诗意氤氲的埤城中心小学,无不感受浓浓的诗意。整个采访过程,像是经历了一次古典诗词的熏陶与洗礼。

诗意不在远方,它就在我们心中。穿越经典,越来越多的丹阳人感受到了诗词的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近年来,我市积极弘扬中华诗词传统文化,成功创建了“中华诗词之乡”。诗词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景区“六进”工作扎实推进,主题活动高潮迭起,诗教氛围城乡彰显,诗词创作群体不断涌现,富有时代精神的诗词作品层出不穷。全市有各级诗词组织和诗词兴趣小组240多个,成员6000余人。丹阳多次举办诗词征集大赛、朗诵比赛、诗词沙龙,以及中秋诗会等丰富活泼的诗词活动。丹阳大地“学诗、写诗、用诗”成为新时尚。

这些诗词爱好者中,有耄耋老人,也有少年儿童;有机关干部、学校教师,也有工人、农民。94岁的抗战老兵汪深渠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诠释了对诗词的热爱。汪老离休后,在老年大学学习诗词、书法、国画等逾20年,先后出版了诗词作品集《云阳吟草》及诗集续编。10岁的赵添朋从小在父亲的引领下,养成了读诗、学诗的爱好,《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滕王阁序》等让高中生都犯难的古诗词,在他心中滚瓜烂熟。

他们不是天才、不是名人,只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但正是通过一个个像他们一样的“普通人”的坚持与努力,古诗词的魅力不断被看见、不断被发现,生命力不断得到延续。传统文化的复兴亦是如此,既要有权威人士的振臂呐喊、带头推进,更离不开如你我般普通人的意识觉醒、主动践行。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