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早晨的阳光,周正裕开始了一天的阅读时间。
陪伴了他72年的字典
书桌上铺满了各种书籍
在新北门村,只要提到周正裕老人,几乎无人不识,小区居民都对这位有爱心又怀有革命战士崇高情操的老人赞不绝口。在“隐秘”于闹市区的周宅内,记者见到了已经91岁高龄的周正裕,老人精神很好,但耳朵有些背了,采访时要大声说话他才听得见,宽松的袖管口,看不到老人的右手。“他的右手就是在战争中被炮弹炸掉的。”周正裕老人的家人介绍。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周正裕真的做到了。老人每天最重要的事除了看书,还是看书。“老年人要自找乐趣、老有所为,读书、看报、看新闻可以了解国家大事,有助于健脑,防止大脑老化。”近日,周正裕向记者讲述了他的传奇经历。
从放牛郎到饭店帮工,吃尽苦头的他毅然去当兵
周正裕,1927年10月出生于访仙镇窦庄一个贫困农户家中,12岁就开始帮一些富农家放牛。虽然因为家中贫困无法上学,但周正裕对上学的渴望却比任何人都强烈。每次看到别人家的小孩开开心心地上私塾,他总是伤心又着急。期间,私塾先生看到周正裕苗子好,曾跟周正裕的父亲提议让他去上学,并拿了两本旧教材给他,周正裕这才“有幸”上了两年学,但最后还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得不放弃,转而又去放牛,这一放就是七年。退学时,私塾先生赠送了一本字典给他,他也就靠着这本字典开始了自学之路。
之后,周正裕找到了一份在饭店做帮工的工作,在他看来,这可比放牛要好多了,因此他做事格外的认真。也就在那一年,他的命运因堂兄的到来而彻底改变了。看到日本侵略者张牙舞爪、无恶不作的恶行,在堂兄的建议下,还在工作岗位的周正裕直接解下围裙,毅然离开家乡,跟着堂兄一起,投身革命,成了一名新四军战士,编入由韦永义任司令的苏中二分区四团一营三连三排九班,那是1945年4月份,那一年他18岁。回忆起当兵的过程,周正裕抑制不住地大笑,也许在他心里,这段经历不仅难忘,更是热血男儿引以为傲的事情。不久,周正裕便跟着部队在江都县彭家桥与敌军干了一仗。之后,抗日战争接近尾声,新四军开始了对日军的受降作战。
原本想着很快就能回家了,但故事还没结束,年纪轻轻的周正裕将遇到一次大挫折。
邵伯保卫战中失去右手,身有残疾的他仍乐观生活
1946年7月周正裕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奉命调入连部任通信员,而他所在的部队也从孟河渡江北撤。内战开始,8月,在苏中七战的第六战上,周正裕随队驻防于邵伯、仙女庙一线,他作为通信员在前线执行任务时不幸被炮弹击中,昏迷倒地。不知过了多久,醒来的周正裕看到营部卫生员正为他处理伤口,消炎、包扎。此时,周正裕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已被炸飞,他被担架送至团卫生队作进一步的消毒包扎,再用木舢板连夜送往几十公里外的兴化县临时医院。到医院后,医生拆开纱布一看,伤口已严重感染,爬满了蠕动的蛆虫。
周正裕说,可能是当年的医疗条件落后,又遇到8月天气最热的时候,被包扎的右手伤口开始坏死。医生看过之后告诉周正裕,如不迅速作截肢处理,随时有性命之忧。为保住性命,周正裕只能同意截肢。截肢之后,虽然周正裕还想在军队里继续战斗,但是失去一只手的他实在无能为力,1947年春,上级领导将所有经过手术、刚出医院、伤残累身、不再适应行军作战的同志集中起来,编成班、排、连,送到设于后方的荣军学校,接受文化教育和政治思想学习,提高大家的理论水准和综合素质。正是这段宝贵的人生经历,周正裕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为日后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0年春,周正裕离开荣军学校,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失去右手的周老为了自理,练习用左手吃饭穿衣、洗衣服、写字等,周老还因此学会了一项绝活——“左手横写”。1983年离休后,身享甲等二级伤残待遇的他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依然不减,在长达十多年的岁月中,他为住地新北门的村民义务传信送报从不间断。日常生活中,他十分节俭,但遇到急难之人时,乐善好施的他又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
每天读书8小时、一年借阅图书近150本,安享晚年的他珍惜如今每分每秒的幸福生活
如今,已经91岁高龄的周正裕不愿意浪费每一分每一秒,仍不停地在学习。每天,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周正裕就是看书和看电视新闻。自从退休后,他坚持每天读书,书籍大都是抗战题材的。在老人的房间里,桌子的一角摆放着阅读过的书,书桌的正中央倒扣着一本书,看着已经又差不多看完了。“书籍是老年人的精神食粮,我最喜欢看抗战类书,每个星期差不多就要看三本。”周正裕说,“退休在家的我,不像其他老年人喜欢打牌、唱歌,我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读书看报。”而在一旁的老伴也开玩笑地说:“你再看下去,读书馆的抗战书都要被你看完了,到时候看你看什么。” 周正裕说,古人读书有三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冬者岁之余。”古人会挤时间,利用夜间、雨天、冬闲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退休的老年人也应该学习新知识。不过,老年人现在更侧重于求知、求乐、求健,不必像年轻人赶任务、超负荷。这么多年的读书看报生活,让周正裕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一是获取新知之乐。很多知识过去学不到,现在可博览群书,洞悉世事,做到修身养性。二是获得健康之乐。读书可怡情益智,净化心灵,消除烦恼,读一本好书胜请一名良医,书中有智慧果,助您养生。
“家中的书籍早已成为我的精神食粮和精神支柱,现在一天不看书,总感觉心里空落落的。谁说退休老人没事可做?像我这样,身边有了报纸,感觉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周正裕说。据了解,周正裕每周都要借三本书,这一年下来就要阅读将近150本书籍,每天看书时间将近8个小时,这对一位已经91岁高龄的老人来说实属不易。加上他失去了右手,只能靠一只手来做所有的事情,其精神更加让人钦佩。不过,对周正裕来说,这一切早已成了一种习惯,不再是心有怨念,而是一种珍惜,一种享受。(晓玲 文/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