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成功!民国婚书找到“原主”

核心提示: 本报民生版面刊登了《73年前的结婚证是什么样的》一文,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日前,在孙国武的努力下,辗转找到了婚书后人并了解到这张婚书背后的感人故事。

58a71ce4d4eaa

本报讯 15日,本报民生版面刊登了《73年前的结婚证是什么样的》一文,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由我市收藏爱好者孙国武收藏的这张老婚书这几天也在朋友圈火爆刷屏。这张书写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的结婚证书,引出了镇江大港本地赵氏大族。日前,在孙国武的努力下,辗转找到了婚书后人并了解到这张婚书背后的感人故事。

民国婚书“寻亲”消息一经刊出,收藏爱好者孙国武的电话就被打爆,确认了“是亦堂”的确在镇江本地。

“但是,是亦堂后人早已离开大港。”据镇江新区大港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赵军文介绍,大港赵氏有109支派,历代赵氏族人在大港这块土地上拓荒劈丘、凿河架桥、筑塘灌溉、建造房屋。深宅大院中有108堂之多,每支派都有本支的“堂号”。“是亦堂”属大港赵氏第18大分锦源分,“是亦”出自《庄子·内篇》“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据悉,部分“是亦堂”后人分散在江苏滨海。

与此同时,网上一篇《东海县离休干部赵水云将自家百年老宅捐给国家》报道也引起了孙国武的注意。

通过这篇发表于2007年的报道,孙国武联系上了东海统战部、东海老干部局,了解到老人已经离世。热心的工作人员帮忙查询找到了赵水云老先生子女的联系方式。

经过多次电话采访,婚书主人赵水云老先生的故事已经浮现在眼前。原来,赵水云先生的父亲是徐州窑湾古镇赵信隆酱园主人,家财颇丰。赵水云年轻时在泰州市裕泰袜厂学徒,后至南京市裕兴袜厂担任会计,期间凭着业余时间的努力学习考试,进入了泰州市人民银行。1953年,响应支援苏北建设号召,远赴东海县人民银行工作,后转至东海县财政局,曾任东海财政局预算科科长、农财科科长。老人热爱集邮,也热衷慈善,捐助过很多贫困家庭,进行过自然灾害捐款,所以才会有2007年报道中老人将老家镇江价值百万的百年老宅捐献给大港区政府的事迹。

提起父亲母亲,赵水云先生的儿子赵建平很是动情,他说,正如婚书中所言的“白首之约”,父亲赵水云先生于2014年8月去世,而母亲郭得萱于2014年6月9日去世,中间仅隔短短2月。而他自己,这两年多来也会时常怀念起父母在堂时的温馨岁月。

马骏 王玉娟 文/摄)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