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块长达两米多的古代碑刻,14日傍晚因工程施工在东门大街西侧工地“破土而出”。据考证,这是一块距今有439年历史的明代重建“云阳驿”的记事碑,填补了我市地方文献的一段空白,对于研究丹阳城市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5日上午,市民刘九根获悉金鸡饭店片区旧城改造工地挖出一块大石头,特意到现场查看。当他发现上面刻满了文字后,知道这是一件重要文物,于是向我市文管部门报告。文管部门有关负责人现场勘查后发现,这是一块明代碑刻。鉴于碑刻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当即采取保护措施,打算尽快将石碑运走妥善保管。同时,文管部门还与市城投集团和有关施工负责人沟通,对文物保护事宜进行协调。
记者15日中午接报后赶赴现场,发现该碑形制巨大,可惜已经断裂成三截。据目测,石碑长2米多,宽1米多,厚约30厘米。底部和侧面有大小不等的榫卯构件,底座不存。碑的上部有篆体“重建云阳驿记”六个大字,正文为楷体字。碑文落款为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据此推算出该碑距今已经有439年历史。
刘九根是附近南桥古玩店店主,他告诉记者,当天上午他听说工地挖出了大石头,于是和藏友周志康等人前去查看,结果发现这是一块很有价值的古碑。因出土文物属于国家,他于是向文管部门进行了汇报。据他和当地居民判断,这块古碑原先应该是位于东门大街一家废品收购站的房屋下面,也就是老丹阳人称之为“破布行”的底下。
工地上开挖掘机的曹师傅告诉记者,最近他对工地进行土地平整操作,14日傍晚操作时感觉挖到很硬的物件,他以为是房屋地基或钢筋混凝土,没想到挖出来后发现是一块大石头。由于天色已暗,当时也没有在意这是一块古碑。
15日傍晚,“云阳驿”古碑出土的消息经本报微信公众号传播后,受到市民和文史学者的广泛关注。市作家协会主席石胜华说,以前读过许多描写云阳驿的史料和诗词,但有关云阳驿的实物还是第一次见到,可谓三生有幸。网友“六闲居”认为,我市“贤桥”碑和新发现的“云阳驿”古碑是古城象征,可以对外集中展示。近年来我市旧城改造步伐很快,希望文物考古勘探跟上去,保护地下文物。文史专家卢政考证后认为,云阳驿历史上经过多次变迁,清代康熙皇帝下江南就经过云阳驿,这在《康熙实录》内有记载。
据史料记载,云阳驿是古代丹阳的驿站,早在战国时,楚威王就在今丹阳境内设置云阳驿,提供邮传工具和给过往官员、邮传人员等歇宿。据《丹阳县志》记载,云阳驿是“七省要冲,邮传往来,最为繁剧。”有关专家介绍说,翻阅光绪版《丹阳县志》等地方文献,均不见《重建云阳驿记》。因此,这块古碑的发现,填补了地方文献的一段重要空白,属于首次发现,对于研究云阳古驿的位置和丹阳城市历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目前,我市文管部门已经妥善保护“云阳驿”古碑,并准备对古碑进行修复,以备展示和合理利用。
(殷显春 蒋丹 文/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