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美芳和团队进行项目攻关
方美芳带领党员服务队来到市吕叔湘中学,向学生们宣传电力安全知识。
方美芳在现场进行电缆施工
在施工的过程中,接到新亚特钢的报修电话,赶紧赶到现场查看受损的电缆情况。
方美芳是供电公司里一名最普通不过的劳动者,多年来用辛勤与汗水从事着平凡而忙碌的工作;而她又是诸多同事中最为特殊的一个,因为除了她之外,运维检修岗位上的其他人都是男性。然而,扎进“男人堆”里的方美芳工作起来毫不逊色。
47岁的她已参与敷设电缆长度1000多公里,安装电缆头3000多个,参与完成了40余座变电站和上千个客户配电房的安装投运工作。参加工作近30年,只要经过她安装的电力设备,从未因施工质量发生过任何问题。
初生牛犊不怕虎
勤奋“敲开”出师大门
1988年,方美芳怯生生地走进了供电局的大门。那时她刚满18岁,仅有初中文化的她,对于供电局的具体工作只能说是一知半解。看着局里面来往忙碌的人们,连问一下行政部门在哪儿她都不敢,只能在走廊里不安地徘徊。而当面对那些闪烁着各色指示灯的仪器仪表时,她更是满心的惶恐和一脸的茫然。
因为担心自己无法胜任这份工作,被分配到电气试验班的方美芳异常的勤奋、好学,只要有人讲起设备的使用,她都要凑过去认真地听、默默地记。在别人忙着下班回家时,她总要在单位多逗留一会儿,尽可能地将它们的操作原理和方法弄得更明白些;每逢有新设备到场,她总是第一个上前去详细查看记录设备参数,细心记下各项注意事项。
那时,方美芳还从一些老师傅的手里“蹭”来了许多专业书籍,一有空就看,看不明白就问,有了心得就记。至今在她办公室中仍保留着这么多年积攒的厚厚的工作笔记,而如今,这些笔记被诸多青年员工翻了又翻,早已成为他们成长的“金牌教材”。
通过努力,方美芳逐渐取得了变电一次设备安装高级工、电力电缆技师等职业资格,因表现突出,她后又被任命为市供电公司线路二班副班长。
责任是工作信条
吃苦不言苦
方美芳刚工作时,曾跟父亲许下这样的承诺:“您放心,我一定会把工作干好!我说到,就一定做到!”二十多年来,这句承诺始终记在她的脑中,更成为她心头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2009年,在国家重点工程沪宁城铁和京沪高铁丹阳段的建设过程中,4条35千伏线路停电涉及大亚集团,而该集团刚好接到大的订单,交货时间又十分紧,必须将停电时间减少到70个小时内。这就意味着,施工人员要将原本一周的工作量压缩到不到3天完成。
当时正值盛夏期间,这无疑是个极大的挑战。公司领导问她:“有困难吗?”“没问题!”方美芳回答得很坚决。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方美芳带领施工人员早上4点就来到施工现场,直到中午12点还在顶着骄阳、冒着40摄氏度的高温制作电缆头。由于天实在太热了,不仅电缆被晒得发烫,方美芳身上的衣服也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结上了一层白白的盐霜……秉承着“吃苦不言苦”的精神,她带着大家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尽全力抢占工期,终于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
“小方把责任当成她的工作信条。”老班长华明通谈到方美芳时充满了敬佩。他告诉记者,1996年,公司成立了变电综合班,这是一个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班组,而方美芳得知这一消息后,二话没说,主动请缨加入班组。
起初,公司考虑她是一名女同志,丈夫在乡镇工作,小孩无人照顾,总是给她安排一些相对轻松的工作。可方美芳却说:“绝不能因为自己是一名女同志就降低要求,我的任务少了,别人的担子就重了,不能让任务在我这里延误。”
言出必行,方美芳主动跟男同事一起承担起了电缆敷设、电缆头制作安装等种种苦脏累的任务,并且一干就是近30年。
2013年9月20日晚上,雷电交加,风雨大作,金凤凰小区地下电缆烧坏,整个小区漆黑一片。为了及时恢复供电,方美芳带领她的同事冒着暴雨赶赴现场进行抢修,大雨打得眼睛都几乎没法睁开。可望着小区里面黑漆漆的样子,方美芳深知这里的居民是多么需要他们的帮助,她和同事在抢修现场搭了个简易的遮雨棚,身子浸在雨中紧张地抢修……直至夜里快一点钟,小区终于来电了,而此时,方美芳和她的同事已在雨里泡了整整五个小时。
“方美芳是我们电力职工‘三不怕’的代言人: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常常一起奔赴现场抢修的同事这样评价方美芳。他记得,有一次电缆抢修中,电缆井里淤积的赃物发出难闻的异味,现场抢修的男同志还未缓过神来,方美芳已经第一个窜下了电缆井。当一旁的同事要求跟她交换时,她却说:“这个电缆井小,你一个大男人个子大,束手束脚的,还是我来吧。”就这样,她凭借这个“优势”在电缆井里一干就是两三个小时。
钻研技术改革
缩短抢修时间
电缆又粗又硬,要让其上下穿越对接密实,没力气不行,光靠力气也不行,更多要靠技巧。
为了改良电缆头制作工艺、摸索电缆敷设安装最可靠的方法,方美芳常常搞一些小改小革,使电缆头制作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完成得又快又好。拿中间接头来说,一般人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做好,她能将时间缩短三分之二,仅需四五十分钟就能完成。
正是因为用心,工作中方美芳有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成果。方美芳带领创新团队发明了新型电缆放线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目前已在全国推广应用;针对以前圆形电缆井更换电缆不便这一问题,她提出了高压电缆井优化方案,已被江苏省电力公司评为优秀创新成果。为了更好地发挥方美芳的模范带头作用,2010年江苏省电力公司专门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她搭建更为宽阔的施展才华的平台。
“劳模团队一来,我就放心了!”2012年11月17日,江苏天工集团动力科科长朱迎春握着方美芳的手急切地说。原来,集团厂区搞基建,不慎将35千伏电缆挖断,如果不能及时恢复供电,车间正在生产的炼钢炉就要报废,损失惨重。
当看到方美芳带领抢修团队来到事故现场时,原本焦急万分的朱迎春终于舒了一口气:“再大的问题也难不倒方劳模团队,他们总是能想办法帮我们解决,他们还常常在抢修中运用他们的创新工具和方法,缩短了很多抢修时间。”
朱迎春所说的方美芳团队,就是方美芳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只要成员有节省时间的点子和改进施工设备的法子,大家总会在工作室里碰个头,各抒己见来探讨方案的可行性。
亏欠家庭
但不愧对社会
方美芳的丈夫许旭东在珥陵工作,经常看到妻子的十个手指头里有六个贴着创可贴的他心疼不已,可方美芳却淡淡一笑道:“我早已经习惯了。”
总是奔波在施工抢修一线,难以照顾家庭的方美芳一直对家人心怀愧疚。她很少下厨,没时间带孩子,甚至孩子生病也没时间探望。
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那年暑假,为了赶工期,方美芳和同事持续奋战在施工现场,一连七天没有到姐姐家接孩子。孩子突发高烧,要到医院挂水,姐姐赶到工地上,本想让她抽空去医院陪陪孩子,可当看到她忙得无法抽身,只得流着泪默默地离开。方美芳告诉记者,即便儿子已经上了大学,但回想起这件事,心里还是酸酸的。
虽然对家庭有所亏欠,但方美芳从来没有忘记过回报社会。在成为电缆技术带头人后,她主动承担起了传帮带的责任,帮助新进员工迅速成长成材;2003年,第一次登上镇江市劳模领奖台后,她把3000元奖金全部捐给了红十字会。公司里成立了由她带队的共产党员服务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服务队先后与16户困难家庭建立了密切联系,而许多贫困儿童更是私底下得到了她的不少帮助。
参加工作近30年,她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学徒工,已然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并先后荣获镇江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十佳文明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2016年,她还获得了“江苏好人”荣誉称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