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是一年一度的情人节。从甜蜜的恋爱到幸福的婚姻,总少不了一纸郑重其事的婚书。如今的结婚证,大家都不会陌生,红色的本本里除了两人的合照,便是姓名、登记日期、出生年月等信息,而数十年前的结婚证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就在昨天,一张距今73年的民国时期江苏省镇江县一对夫妻的结婚证书现身丹阳,这张珍贵的结婚证书着实让不少人大开眼界,更引起了广泛的议论。
民国婚书现身
时光沉淀爱情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记者昨日在市民孙国武家中看到了这张距今73年的民国婚书。这张书写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的结婚证书,四周印制着玫瑰花图案,象征百年好合的荷花、浓情蜜意的双飞燕、情意绵绵的双飞蝶环绕四周。结婚证书字体内容为墨印楷书。结婚人的姓名、出生时间,介绍人、主婚人的姓名以及订婚时间,均以毛笔工整填写。
据这张珍贵的婚书收藏家孙国武先生介绍,搜集到这张婚书令他如获至宝。“像这样制作非常考究的婚书,能完好保存到今天,上面花团锦簇图案乃至毛笔书写都如此清晰可辨,实在不可多得。尤其是这张婚书是镇江本地的婚书,这更是少见。”记者采访了解到,孙国武喜欢历史,是古代契约文书收藏爱好者,尤其喜欢清朝和民国史,在研讨这一段历史的十多年中,他收藏的“故纸”总共多达500余张。由于故纸工夫久了难以保存,每一件故纸都来之不易。从纸中来,到纸中去,每一张“故纸”都为他叩开一扇尘封的门,500多张珍藏呈现的是历史的变迁。“就拿这张婚书来说,它蕴含着太多的历史和文化了。”孙国武说道。
70余载前婚书
或出自“名门”
孙国武告诉记者,这张从镇江丹徒重金搜寻而来的婚书,隐藏着数十年的时代变迁,时隔73年,婚书背后的人和事无疑让人神往。对比今天的结婚证,不同的时代下,亘古不变的美丽的爱情,这也让孙国武想为婚书“寻亲”的愿望越发强烈。
“根据这张结婚证书上记载,结婚二人系赵水云和郭得萱,二人均是江苏省镇江县人,赵水云当年22岁,郭得萱当年19岁,证婚人为解震皋,介绍人为赵君明、殷寿山。”孙国武告诉记者,除了结婚双方的姓名来历是个查找的源头,证婚人更是重要线索。“这张婚书上的证婚人解震皋大有来头,他名朝东,曾就读当时的陆师学堂,并以优异成绩远赴德国学习5年,归国后曾任江苏都督府军务司副长、江苏陆军小学校长、武汉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校长、溧阳县县长等高职,这样地位很高的证婚人,联姻双方的家族地位也可见一斑。”
记者注意到,结婚证书还写着“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十三日下午三时在大港是亦堂本宅举行结婚典礼”字样。“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也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吴昌硕祖家被称为‘三让堂吴家’、瞿秋白祖家被称为‘八桂堂瞿家’、恽代英祖家被称为‘承荫堂恽家’等等。在镇江大港地区老百姓谈论赵姓家族时,仍然能听到‘某某堂’的称呼,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线索。”孙国武表示,自己还将继续认真研究这张婚书,希望早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