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春节期间,少了爆竹声仿佛就没了年味,可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安全隐患不言而喻。可喜的是,随着市民庆节理念的提高,除夕至鸡年春节当天的爆竹燃放量较之以往少了很多。“往年,除夕晚上基本被爆竹声吵得睡不了觉,今年好像好了很多,半夜没有被吵醒哦。”江南人家小区的一居民说道。
28日,大年初一,记者走在一些小区里,依然能看到路面燃放爆竹后产生的垃圾,但较之前几年,产生的垃圾量以及覆盖面要少了很多。金宛新村内一居民称,住在老小区的住户有一部分是外地人租住的,年前都已赶回老家过年,住的人少了,燃放烟花爆竹的现象也随之减少。 “当然,现在城里人的思想觉悟也提高了,不仅为了安全,也为了环境着想,鞭炮、烟花自然放得也少了。”该居民说道。记者走访发现,一些较为高档的小区里,爆竹垃圾也不多。水关西路某小区的值班保安则表示,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过节的方式也多了,很多住户选择春节期间出门旅游,留在丹阳城里过节的,有的还跑回乡下过年,因此小区内燃放爆竹的现象就少了很多。
大年初一12点半左右的时候,记者在江南人家小区内看到,物管人员已经在清理爆竹垃圾了,较之以往,小区内的垃圾面积少了很多。对此,清洁人员说:“去年我们的工作量很大,各种各样的烟花残壳都有,今年主要是爆竹筒,量也少了。”
此外,记者还发现,往年热衷放“大块头”烟花的年轻人和儿童也逐渐倾向于“小清新”式的手持烟花棒。“大家都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嘛,这种有点小情调的烟花既迎合了过节的气氛,也起到了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我们比较喜欢吧。”大年初一晚上放烟花的小李说道。(张敏 文/摄)
一家之言:习俗终会让位于健康和文明
从大气污染到PM2.5、从雾霾到“中国蓝”……一个个环保热词的更新直接牵动着每一个人的敏感神经!是的,我们要想吸得纯净的空气,要想看到更多的蓝天,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然而,随着2017年的一声“鸡鸣”,要民俗、要年味,还是要环境、要健康?这其中的矛盾与纠结很难说清楚。
过年放鞭炮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习俗。大概十多年前,许多省会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一来是出于生命财产安全的考虑;二来是因为空气污染已经明显吃不消了。可是,公众普遍认为,没了鞭炮声就没了年味,“年”还是要过的,迫于压力,禁燃禁放逐渐放开。虽然年年会出现因为燃放烟花爆竹而导致的火灾和人身安全事件,但更多的人仍然陶醉并享受于烟花爆竹带来的乐趣。
一厢代表着传统习俗,另一厢则代表着科学进步。其中的纠结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能体会到。古往今来,有些习俗总会与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相抵触,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一些习俗会被慢慢淘汰,例如,土葬被火葬所代替。同样也有一部分被保留下来。而对于过年燃放烟花爆竹这件事,笔者认为,总会有那么一天,习俗会让位于健康与文明。当然,现代文明的进步也不该迫使平民百姓牺牲他们的年俗快乐。笔者也希望,这样的改变会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应该有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国家庆典、大型活动等就应该带头取消燃放烟花爆竹。(熟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