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渐浓,年糕、馒头蒸起来!

核心提示: 春节期间,年糕、馒头等是丹阳人家庭和待客的主食之一。如今,城乡经济均已好转,但不少老人家仍然保留着过年蒸馒头、蒸年糕的习俗。

春节期间,年糕、馒头等是丹阳人家庭和待客的主食之一。如今,城乡经济均已好转,但不少老人家仍然保留着过年蒸馒头、蒸年糕的习俗。即便是城市居民也总是在年前购买糕馒存放家中,因为糕谐音“高”,馒头象征“发”。高升发财,寓意吉祥,此乃人心所向。因此,在丹阳人的心理上,馒头、糕同“过年”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不少人家都趁着这几天蒸馒头、蒸年糕,忙得不亦乐乎。

文/摄 陈晓玲

以前每到春节,家家户户要蒸团子、蒸馒头,做年糕。团子表示团团圆圆,有些人家把团子做成各种形状。另外,像各种甜咸不同馅心的小团子和馒头也必不可少,小团子馅心一般有豆沙、芝麻、青菜、萝卜丝和肉馅。馒头意味着真发真发,圆满圆满,常见的馅心不外乎就是豆沙、青菜、萝卜丝和肉馅等。现在,很多繁琐的年俗都简化了,可这团子、馒头、年糕依旧是家家户户春节必备之物。这不,家住延陵镇行宫集镇的几户人家就忙着蒸起了年糕。

“我家侄女从外地回来过年了,好多年都不回来了,这不嚷着要吃年糕、馒头,所以就一家子约到我家来,今天先蒸年糕,明天再蒸馒头。”马女士一边忙着一边对记者说道,蒸年糕这个活不是人人都会的,要有经验,有技巧,有力气。“我家这个蒸年糕的道具都有几十年了,村上的人蒸年糕都到我家来借。”马女士把糯米和粳米粉按比例混合在一起,不停地揉着,待揉好后,用筛子慢慢地洒进做年糕的道具里,然后再上锅蒸。老式的灶头、噼里啪啦燃烧的柴火、渐渐飘出的香气……马女士掐着时间等待着年糕出锅。没过多久,年糕好了,方方正正,一块块地摆放在准备好的纱布上,一旁的小孩子已经迫不及待伸手去拿了,一口咬下去,烫的直哆嗦,但脸上还是露出满意的笑容,蘸点白糖,味道更是好得不得了。

蒸馒头,也是过年家家户户的一件隆重的事。昨天上午,家住大泊集镇的严女士家就早早开始准备了,把储藏室里闲置了一年的蒸笼拿下来洗晒,同时把垫在蒸笼里的“蒸布”,也洗净、晒干。接着,就要准备馒头馅,青菜肉馅、萝卜肉丝馅、咸菜、豆沙、芝麻等。

“我家每年馅料都要准备四五种,妈妈要蒸上十几笼,每个子女都分点。”严女士告诉记者,上午把面粉发酵,下午就要开始蒸了,“我妈会喊上好几个帮手,人多力量大,我就只能打打下手,坐等着吃馒头了。”和蒸年糕一样,乡下的人家都喜欢用老式灶头升上柴火来蒸,要想蒸出的馒头好吃,就得烧柴火,蒸馒头得旺火,而且不能停,还要有一个人专门坐在锅灶口不停地烧火,经过锅膛里熊熊的烈火,一个小时后白嫩嫩香扑扑的馒头就出笼了,打开笼罩,空气里都弥散着一股甜丝丝的味道,家里到处是热热香香的味道,真有点热气腾腾、蒸蒸日上的氛围,年味都出来了。

“过年真忙!”这是记者在马女士和严女士家不时听到的“抱怨”。不过,她们说着这话的时候,脸上却掩饰不住过年的喜悦。是呀,过年真忙,我们就图这点热闹热火劲儿!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