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智共谋“创新特色”发展之路

核心提示: 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期间,广大政协委员积极发挥“智库”作用,围绕“创新特色”这一主题,从涉及经济建设、城市建设、文化旅游三大方面开展广泛深入调研,提出了很多有深度、有创新、有思考的真知灼见——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期间,广大政协委员积极发挥“智库”作用,围绕“创新特色”这一主题,从涉及经济建设、城市建设、文化旅游三大方面开展广泛深入调研,提出了很多有深度、有创新、有思考的真知灼见——

着力打造全域旅游 提升旅游产业发展

当前,旅游业已进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全域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喜爱。

如何发展我市全域旅游,实现“社会与旅游共和”、“经济和旅游共进”、“文化和旅游共荣”、“生态和旅游共生”的发展目标?民进丹阳基层委员会委员认为,需要政府主导形成合力,既作为旅游发展的牵头者,又扮演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者,引导旅游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委员们建议成立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统一指导、协调全市旅游工作,协调全部门、全行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促进我市旅游市场快速发展。同时,要挖掘我市历史文化内涵,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旅游项目。“加速打造季子风景区,开发葛城、珥城遗址,形成吴文化旅游区;推进嘉山风景区和海会寺建设进度,建成宗教文化旅游品牌;恢复练湖,将生态文明与三国文化融为一体;整合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华东财经委旧址、夏霖烈士故居纪念馆等,形成红色旅游专线;推进三吕故居纪念馆、马相伯纪念馆、匡亚明纪念馆建设,彰显名人效应。”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是旅游发展的新业态,在大旅游和国民休闲时代到来的今天,提升全域旅游发展质量,对我市的经济转型升级,寻找新的发展节点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委员们认为。

构筑文化彰显的城市发展新高地

“我市文化优势明显,具有独特的皇家文化、璀璨的名人文化、鲜明的地域文化、丰厚的宗教文化以及经典的红色文化等。”市政协委员、市教育局副局长谢春华表示,在彰显文化特色方面,首先要做强顶层总设计,及早制定丹阳城市文化建设详规,并加强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和文脉延续性规划,一次性规划、分批次打造。按照区域规划好文化彰显的侧重点,形成整体协调和谐、区域个性明显的城市文化。“城市的文化品位,是靠一个又一个文化项目来实现的。要按照城市各区域彰显的文化侧重点,精心谋划独具特色的文化主题,融合丹阳元素,通过公园、广场等提升景观文化内涵。同时,城市的街道、公园、桥梁、社区等命名时,应该注重体现具有丹阳历史文化信息的符号,并与属地的文化主题相融合。”民盟丹阳委员会委员认为,提升城市品位,还在于做靓城市新景观,要借助大运河“四改三”工程的契机,做好大运河沿线风光带、“三河口”景点和九曲河沿线休闲区的配套建设文章,精心策划内城河两侧的文化景观设置,让内城河灵动起来。另外,通过加快推进练湖复湖工程,挖掘练湖文化积淀。

城市文化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在如何融资方面,委员们认为,要做好筹资大文章,创新思维,巧融资,形成多元化投资城市文化建设格局。积极学习外地成熟经验,及早制定出台相关办法,加快推进西门历史文化街区步行街建设和南门大街片区文化包装开发。根据城市文化建设的详规,分批列出鼓励参与建设清单,同时出台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强力推进老城区城市文化项目建设。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通过实施“数字城市”、“两化融合”、“电子政务”等工程,我市信息化水平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已覆盖社会、经济以及民生各主要领域。

在肯定我市信息化水平的同时,九三学社丹阳委员会委员指出,下一阶段,如何精准城市定位,选好切入点,建设智慧城市,构建城市建设和管理、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围绕‘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三大领域,我们应重点从顶层设计、工作机制、运行模式、资源整合、重点项目、技术保障、人才保障等几方面加快推进我市智慧城市建设。”九三学社丹阳委员会委员表示,首当其冲,就是要结合丹阳实际,建立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建设标准和考核体系,同时成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有委员提出,还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营、聚合产业、服务民生、合作创新”运作原则,在智慧城市运营过程中,确立政府、智慧城市项目运营者、基础设施服务提供者、应用服务提供者等几个主体要素。

创新理念,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城市管理精细化是城市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管理体制的整合和创新,代表了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市城市管理创新的根本所在。近年来,为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一些地区通过吸收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积极探索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无党派代表人士联络小组委员提出,面对近年来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我市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更好地促进城市科学和谐发展。

“实施精细化管理,首先要整合管理资源,抓好‘高位协调’,推进‘重心下移’。”无党派代表人士联络小组委员介绍说。其次,要科学划分管理空间,推行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以往,城市管理大多是粗放性管理,而在精细化管理的模式下,必须量化城市管理对象,实施城市部件和事件管理法。也就是说将以物质形态为特征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分为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化、房屋土地及其它等六大类;事件分市容环境、社区卫生、户外广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及其它等七大类。以上每一大类又可细化为零件性质的几十个小类。据此,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单元网格地图上,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每个部件一个编码,相当于“身份证”,实现城市管理内容的具体化、标准化、数字化。

“科技+资本”助推经济提档升级

“制造业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市‘领跑镇江、争先苏南’的关键支撑和核心竞争力。做强先进制造业,唯有加大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风险特征决定它必须高度依赖资本。因此,走好‘科技+资本’的深度融合之路,是培育丹阳制造竞争新优势助推经济提档升级的关键。”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委员说道。

据了解,近几年我市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特别是科技创新、研究机构、金融资本机构三者联合的“丹阳金三角模式平台”得到了科技部的肯定和风投公司的青睐,更是得到了广大科技创新企业的欢迎。我市形成了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融合的经济发展特色,目前我市各类上市挂牌企业达48家。同时,我市上市企业并购重组步伐有所加快。

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委员认为,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对我市经济发展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可坚定我市“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的信心,也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中国制造2025”丹阳行动计划为抓手,坚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举,优化布局与提升层次并举,去过剩产能与添优质增量并举的有效保障。为此,今后政府要加强引导,组建机构,搭建平台,完善政策,精确发力,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与资本运作的深度融合,实现我市经济新的崛起。

针对如何持续走好“科技+资本”之路,委员们建议,要继续加强政府引导,整合金融、科技、发改经信、财政、税务、环保等部门的力量和资源,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把政府看得见的手与资本市场看不见的手紧紧互握,促成政策与社会资本、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等资金链的有机结合;要提高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建立联动机制,动员社会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广建立科技型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管理和经营情况动态监测数据库系统,提速信用建设步伐,既让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得到公示和监督,又能不断激发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热情;注重资本流向与企业科技创新的有效对接。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和金融对接服务,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科技金融服务队伍,指导地方积极开展多形式的科技金融对接服务,并以多种方式培育、扶持企业优质创新项目的成长。与此同时,还要创新发展金融组织和产品,加强科技创新与资本深度融合;构建社会中介服务平台,主动承接相关政府的职能转移,让专业来解决问题,营造良好融资环境。

推进新材料产业的崛起

目前,我市新材料产业主要存在与传统产业结合不紧密,协同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产业链条打造仍需完善,人才资源聚集还需加强,创新支持环境尚需优化等问题。如何化解这些难题,推进千亿级体量的新材料产业快速崛起?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工业组委员经过深入调研,认为要从聚焦发展重点、形成协同创新合力、培育产业集群、强化人才引进、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抓起,才能推进新材料产业的崛起。

工业组委员表示,我市的新材料产业要厚植于传统优势产业的沃土中,通过对传统工业在材料、工艺、技术、流程等方面的创新、改造、提高、完善,进一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聚焦重点新材料产业,以“中国制造2025”丹阳行动计划为引领,围绕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生产集聚的产业发展目标,选准主要方向,确立发展重点。不仅要集中优势资源发展高性能合金、高端碳纤维、高分子复合材料、精细化工材料,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占领行业制高点,同时也要着眼于眼镜、木业、工具、汽配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扶持相关新材料企业发展。

委员们说,明确新材料产业的发展重点后,关键就要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深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支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加强与国家级科研院所联系,瞄准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市场急需重大技术,实施新材料产业化重大专项计划。扶持核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新材料产业在重点领域有重大突破;要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树立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观念,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逐步形成以大型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密切分工协作、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推进航空航天复合材料配套园区、航空航天高性能金属材料配套园区建设,加快打造高端材料特色基地;要大力继续强化人才引进工作,鼓励企业选拔培养人才,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通过鼓励科技人才以知识和技术入股,合理提高技术股比重,充分激发创新潜力和活力,促进“产学研用”关系深入发展;强化引领,优化环境。加强行业协调引领,成立丹阳市新材料行业协会,促进技术合作与信息交流。加大财税金融扶持,对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使用国产设备等方面,以奖代扶。加强支撑平台建设,进一步建设完善新材料产业信息网络平台,全方位提供行业动态、产品发布、技术需求、人才流动、专业培训、国际交流等技术信息服务等。

以“TOD社区”建设引领片区开发

“去年省委书记李强指出高铁建设是关系江苏未来发展的大事,要加快建成覆盖全省的高速铁路网,推进沿江城市集群发展、融合发展。这表明我省高速铁路建设将掀起新的高潮,给我市高铁北站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结合高铁北站周边丹北丘陵的良好地理环境,市政协城乡建设委员会交通环保组委员一致认为,应以“TOD社区”建设引领高铁北站和丹北丘陵一体化开发。

所谓“TOD社区”,是以快速路引导产业格局,以快速公交引导人群聚集,以枢纽站场引导城市综合开发。而高铁站区和丹北丘陵片区,都属于城市尚未成片开发的地区,具有发展公共交通空间,主干道已经初步成型,且有良好生态环境,因此具备建设“TOD社区”的条件。

市政协委员、市交运局副局长吴加平指出,高铁丹阳北站是京沪高铁沿途为数不多的县级站之一,今后新建南北沿江城际、连镇、镇宣及徐宿淮盐铁路都可换乘我市,为实现高铁站区出行绿色化、交通现代化提供了条件。“我市可将丹北丘陵与高铁站区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建设,把此打造成宁镇扬乃至长三角地区休闲养老的后花园。”

围绕如何以“TOD社区”建设引领高铁站区和丹北丘陵一体化开发,市政协城乡建设委员会交通环保组委员建议,首先要理顺关系,绘好一体化开发蓝图。其次,要营造环境,夯实一体化开发基础。通过环境整治、粉煤灰库清理等营造生态环境;以人为中心,结合现存优势,营造人文环境;加快改造胡桥至站前路的开界公路,营造交通环境。再有,要重点引路,打造一体化开发标杆。

建设“养眼”的运河两岸休闲旅游风光带

伴随着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运河历史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迅速升温。市委、市政府把运河两岸开发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对北二环至南二环段进行了滨河景观初步规划。“我们应当进一步挖掘、研究历史文化资源,立足产业经济特色,加快建设我市运河休闲旅游风光带,构建丹阳别具一格的节点城市特色和优势,使之真正成为古城丹阳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名片、新引擎。”市政协委员、陵口镇党委副书记张西雅直言道。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推进运河两岸休闲旅游风光带的建设?

市政协陵口镇委员活动小组委员提出,必须坚持“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创新有机结合”、坚持“借鉴他人经验与凸现地域个性有机结合”、坚持“打造运河文化与推动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坚持“政府为主导与市场为主体有机结合”,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地进行运作。

“立足丹阳自身实际,借鉴周边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必须实施科学定位,打造地方特色。即构建‘以城区为龙头,运河为主干,沿岸为两翼,逐步向全流域有序推进’的空间总体布局,突出打造富有丹阳底蕴特色的古文化、水文化、绿文化、产业文化等旅游品牌特色。同时把我市各种既有文化融入其中,并与我市各个景点相结合,打造古运河丹阳一日游,形成古今呼应的生动景象。”委员们指出,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精品。因此必须坚持科学规划,率先做好城区“龙头文章”。

此外,委员们也希望进一步创新运作方式,由政府制定优化促进休闲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市内市外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兴办旅游项目,发展旅游产品,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进入运河休闲旅游风光带建设领域,加快运河休闲旅游风光带的建设进程。(陈静 蒋玉 尹媛 忆严)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