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五本剪报犹如一套百科全书

张荣春老人25年“剪”出别样晚年生活

核心提示: 今年85岁的老人张荣春却将他25年来读过的报纸上有价值的报道制作成“报书”,总共85本

 

o_1b508kjnlmcp1dom3k8186f1dnge

张荣春老人正在剪报

o_1b508kjnm1beaocd1rmj1cfd1ifnf

张荣春老人用放大镜翻阅自己的“报书”

读报、剪裁、平整、黏胶、粘贴、压平、制作成书……一张小小的报纸,在平常人看来,只是早餐前浏览的一种快速读物,甚至大多数人不会将报纸留到第二天,然而,今年85岁的老人张荣春却将他25年来读过的报纸上有价值的报道制作成“报书”,总共85本,这是他给家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叠报纸、一把剪刀、一瓶胶水,家住延陵镇行宫大吕村的张荣春老人的书桌上永远放着这三样东西。翻开剪报,可以看出老人很用心,不仅黏贴平整,而且还对剪报内容作了分类,文章位置也精心编排,有些甚至做了笔记。剪报封面都写上题目,比如健康养生、人与自然、科学技术、政策法规、小说连载等。

1946年,张荣春从丹阳师范毕业后做了一名小学教师,1952年作为铁道兵参加了抗美援朝。从朝鲜回国后,张荣春辗转全国各地,参与铁路交通建设,修建青藏铁路,后来被安排到北京铁道兵司令部工作。1961年下半年,张荣春又回到家乡,1982年,张荣春被安排在水利部门工作,那个年代,他平日里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看报,当在报纸上看到比较好的内容时,张荣春就想要和儿女们分享,于是他萌生了剪报的想法。1992年,张荣春退休后开始剪报。

“最开始的时候我是在南方周末报上看到了一篇美籍华人想要回家探亲的报道,他主张儿孙自有儿孙福,不要太为儿女操劳,这对我启发很大,于是我把这篇报道剪下来。”张荣春说,他天天看报剪报,后来一发不可收拾。每天起床后,张荣春取来《丹阳日报》等报纸先看一遍,有精彩的内容或者感人的故事,便与家人分享。下午,张荣春一份一份地翻阅报纸,把精彩、喜欢的内容剪下来,分门别类夹在剪报本中。“读报就像交朋友,在读报和剪报中我感受到了快乐。”张荣春说,读小记者的作文,他感觉就像与小朋友在一起,重新焕发了童心;读年轻人的故事,好似与他们聊天,仿佛回到了青年时代;读老年人的养生心得,好像自己也在亲身体验一般。退休后,他不打麻将不玩牌,就喜欢看报、剪报,他觉得这就像家庭作业,如果一天不剪,就感觉有什么没完成似的。

张荣春每天在书桌旁读报、剪报,分门别类勾画批注,将剪下来的有价值的报道制作成书,书架上整齐摆放的85本“报书”,跨越了整整25年。据张荣春说,“报书”总共有二百余斤,垒起来可有两米多高,就像一套百科全书。“这些书包括的方面多了,有健康、家庭生活、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地理、社会百态、文化知识等十多个方面。”张荣春告诉记者。

张荣春的这个爱好得到了孩子们的大力支持。“我父亲的这些剪报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缩影,从中能看到生活的变迁,观念的变化,我只要有时间,就喜欢去翻翻我父亲的这些‘报书’。”大女儿张京丽说,她觉得这些“书”翻起来比看任何书都有感觉。不仅儿女们喜欢看张荣春的“报书”,很多人知道后,也都慕名前来翻看,并赞不绝口。尽管身体一天天虚弱,但张荣春剪报却一天也没有停下,一张张一片片慢慢累积,不论经历了什么风风雨雨,张荣春都对生活充满热情。“我最佩服的是父亲的这种坚持,在常人看来极其枯燥的事情,他却能坚持整整25年。”张京丽告诉记者,原本父亲的脾气也有些急躁,但是经过这些年的读报、剪报,他的性子也平和了很多。

“我一辈子没有大富大贵,不能给儿女什么,这些‘报书’在我看来是‘无价之宝’,也是我给他们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了。”张荣春说,他希望孩子们都能成为有文化的人。

(李潇 文/摄)

 

责任编辑:汤剑蕾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