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又到了许多市民盘点一年收支情况的时候了。即将过去的2016年,你的腰包是否鼓起来了?支出都花在了哪些地方?收支平衡吗?近日,记者为此进行了一番调查,发现大家普遍认为存钱难,原因是与创收不易相比,支出却是随性而为。而且,记者在采访几位50后、60后、70后、80后以及90后时,发现各年龄段的主要开销都不同,但总的来说,房子、医疗、教育、出行和育婴是大家公认的“大件开销”。
■ 贺丽华
50后:保健品、医疗费用是主要开支
50后由于年龄偏大的缘故,记者在采访时,多数被采访者表示,近年来花在医疗和保健品方面的支出是越来越多。钱女士今年63岁,是一名退休教师,她的老伴则是公安机关的退休人员,两人每月都有一笔丰厚的退休工资。而他们唯一的女儿现生活在上海,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目前唯一让钱女士感到不顺心的,是她和老伴的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我的身体向来不太好,各种小毛病不说,主要是风湿侵袭得厉害,全身经常性地疼痛,特别是今年,晚上有时痛得无法入睡。”钱女士说道,她的老伴今年也总是犯各种各样的小毛病,还因为胆结石做了开刀手术,算下来,两人今年仅在医院就花了几万元。除此之外,她还在一家理疗场所办了会员,在体验了一段时间的仪器按摩治疗后,专门购买了一台,还有各种各样的保健品,总共花费五万元左右。
兴趣支出也是50后的主要开支之一。家住锦尚名都的沈女士自退休后便迷恋上了摄影,不仅报名参加了老年学习班,还专门花了一万余元买了一台单反相机,另外还有一些用来保养相机的物品,比如专门储存相机用的干燥箱之类。除此之外,为了增加自己的拍摄经验,特别是取好景拍出好作品,她几乎每隔一个月都会外出旅游一趟。当照片拍好后,对于她自认为比较好的作品,她更要一张张地洗出来保存到相册中。“退休后的日子实在是太过清闲,一时间很难适应,所以就报名参加了摄影班,虽然因此增加了几万元的支出,但生活总算是充实了许多。”说话间,沈女士将她精心制作的相册找了出来,记者看到,已经积累了厚厚的几本。
提醒:保健品不是药品,可能具有一定的功能,但不具有治疗功效,如有疾病,应及时到医院诊治。老人在购买保健品时,应当科学看待,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产品,特别是面对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时,不盲目、不跟风,做到理性消费。同时,应加强消费维权相关知识学习,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要留存证据,及时维权。
60后:积蓄多为下一代买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对于60后这一代人,大多数都将自己多年的积蓄用在了给下一代人买房上。郦先生是陵口人,和妻子都是以做皮鞋为生,经夫妻二人多年的共同努力,共攒下了近五十万元的积蓄。这数目看起来虽然不少,但却不经用,因为郦先生的儿子打算明年结婚了。于是,最近两个月以来,郦先生先是在御河熙岸买了一套房,然后请工人装修,目前所有的积蓄已经被用得精光,另外还欠着工人3万元的尾款,需在过年前付清。“儿子还准备买辆车,他这几年工作攒下了5万元,余下的部分还得贷款。”说完这些,郦先生显得很无力,感叹自己原本还算富足的日子却在短时间内就一去不复返,如今全家人都需省吃俭用,慢慢偿还所欠的债款,以及准备明年婚事的费用。
市民陈先生为了自己的女儿也是拼尽了全力。他告诉记者,原本他住在玉泉小区,是120平方的大户型,但如今之所以换成只有90平方的小户型,就是为了给女儿凑足在无锡买房的首付款。“女儿大学毕业后,原本我是希望她回到丹阳找工作,但她却执意要跟同学一起到无锡上班,后来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也决定要在无锡成婚。”陈先生说,虽然他很不舍女儿离他这么远,而且男方家里经济条件一般,即使买新房需要的首付款也只能支付一半,但陈先生却坳不过女儿,于是才换了房凑出30万元给女儿。
提醒:在我国,大学生极少有自己凑学费的(除了一小部分经济困难的),更不要说平日里的生活费,统统是向父母伸手的。同时,所有的父母愿意为孩子提供一切经济支持,以保证他们能花更多精力在学业上。而这样的情况会一直延续到研究生、工作阶段,甚至未来成立自己的家庭以后,理所当然地花着父母的钱。但事实上,这种家庭容易培养出“啃老”的孩子,所以,父母应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经济独立性,特别是孩子从学校毕业后,家里就不应该再是孩子的主要经济来源。
70后:社交花费和孩子花费巨大
70后普遍认为,目前他们最主要的开支是吃喝玩乐方面的应酬以及孩子的教育。“每年的收支相比都是略有盈余,不过正呈一年比一年少的趋势,今年存的钱估计只够过年。”王先生是开发区一家眼镜公司的部门主管,在许多人看来,他10万元的年薪并不低,但他却坦言,总是存不下钱来,因为工资涨幅远远跟不上开销脚步。他告诉记者,最近这几年里,他每年花在社交费用上的支出不低于3万元,“比如家里经常不开伙,一日三餐就得在外头吃,而我一人每天少则50元,朋友一起就要200元,然后是娱乐,算起来每个月至少是3000元的开支。”除此之外,王先生说,还要加上养车费用1万元,给老人的生活费1万元,孩子上学和培训费2万多元,以及家庭日常开支等,年底时也就所剩无几了。
王先生说,其实,如果他能够省吃俭用些,社交费用倒是可以节省不少,但孩子的开销是逐年递增。他告诉记者,他的儿子正在读初二,虽然义务教育免去了学费,但每年仍需要参加各种培训班和补习班,费用加起来大概是1万元。然后每到了开学季前,还要为孩子添置许多学习用品,其中数码和电子产品肯定是占大头。另外,孩子对平常生活用品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选择的几乎都是名牌产品,这些都让王先生越来越感到吃不消。
提醒:一般来说,孩子的培训费支出不能超出家庭的承受能力范围,家长为孩子选择培训班,并非越贵越好,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兴趣。再者,同一个时期不要报班太多,这样更容易让孩子有时间去消化、掌握并思考,同时也不至于把所有时间都占用了,导致孩子反感。
80后:房贷和育婴支出是大头
80后们的主要开支显然是房贷以及育婴成本。家住江南人家的殷先生告诉记者,今年32岁的他自2010年买了房后就成了一名房奴,总共75万元的房子,他首付30万元,然后用公积金贷款,现月供2500元。“我和妻子都是普通上班族,两人的月薪共6000元左右,其实除去房贷,每年还能存下一笔钱。”殷先生说,他和妻子都不是爱乱花钱的人,而且平时一般也没有交际应酬,所以开支比较少。
不过,自从今年年初孩子降生后,夫妻二人的日子就开始变得紧巴巴了。殷先生告诉记者,因为妻子生产后母乳不足,即使通乳师也束手无策,所以孩子需要经常性地吃奶粉,而按照一个月四桶奶粉的量,总共就是800元。除此之外,每个月孩子用的尿不湿也需花费近1000元,加上孩子穿的、用的、玩的等,一个月的开支共约3000元。殷先生说,尤其最近妻子的工资不增反减,所以两人每个月的收入跟支出几乎都是持平,如遇到特殊情况,则必须动用存款了。
提醒:当收入固定,支出却不断增加时,唯一的办法只有开源节流。在开源上,可以给自己设定目标,如此才有动力,同时养成聪明的投资大脑。在节流上,比如养成好的记账习惯,可以了解自己的收入和支出状况,从而更理性的消费。
90后:房租、恋爱开支占主导
90后是年轻的一代,其中多数都还未成婚,所以很少有家庭的负担,但生活中的开支也不少。90后小李今年刚大学毕业,目前经过3个月的试用期后,已经正式进入云阳街道一家企业上班。“由于我的家在乡下,公司又不提供员工宿舍,所以只能在外租房子,目前和一同事合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精装房,月租费是每人一千元。”小李告诉记者,他现在每个月的工资是3000元,扣去房租和其他生活开支,每个月几乎总是用得精光。
除此之外,目前许多90后都处于恋爱阶段,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因为有父母做财力后盾,花钱时也就没了顾忌。小赵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在接受采访时就坦言,吃饭、逛街、游玩等所花的钱是大学生恋人的基本开支。他说,他和女朋友就读于同一个院系,他们基本上每周去学校外面吃两次饭,有时去比较低档的小餐馆吃一些炒菜,有时为了改善伙食,就去一些中档次的餐厅。特别是遇到情人节和女朋友生日这样的日子时,为了浪漫,更要花不少钱。
提醒:适度的恋爱开支不会给家庭造成沉重负担,但如果本应以学习为主的大学生却为恋爱消费过度,那就要注意一下了。只有在理性的消费观和恋爱观的节制下,才会在爱情之路上走的更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