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的9月29日,我接到了珥陵高级中学的邀请书,参加“珥中60华诞座谈会”。内心十分高兴,冒雨准时到达学校,这是我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
1956年4月28日,我奉命到县文教局接受新任务,要我一个人负责在珥陵镇建设一所新的中学,必须在9月1日能如期开学上课。那年我才22岁,也不敢在领导面前讨价还价,只能硬着头皮拿下了介绍信。
当天我就赶到珥陵镇,一位领导接待了我。他说:“建中学的事我们已经开过会了,这也是我们政府的事,各部门都会支持你的。”
珥陵中学基建工程是承包给镇江建筑公司的,工段长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姓袁,工程师,比我大二十多岁。那时我不仅要当甲方的监工,更要积极配合乙方做好工作。袁工还指导我看工程图纸,学习合同规定的双方责任,商量工程计划。他见我态度诚恳虚心,表示愿意帮我学一些基建方面的知识,并提出从认识图开始。他要我把几十张图纸一张张地读,再到工地去一点点地去核对,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我还学会了比例尺的使用和图纸上的一些基本符号。我向袁工表示,待中心校放暑假,我帮他在学校解决他的宿舍和办公室问题,他很高兴。在那个年代,大家都有一种共同的意识,即能为公家节省一分钱也是好的。
整个基建工作是在夏季进行的。工地上烈日高照,热浪滚滚,机器声、工人的劳动号子声、建筑材料的碰撞声,使我领略到一种壮观之美。每天太阳下山前,就有一些群众到工地来参观,而且人数越来越多。他们与我一样,关心着建校的进度和质量。
新学校的造型象一架飞机,行政办公室、图书室、实验室、体育室在最前面,它是机头;第一排两幢教室,第二排两幢宿舍,它们就是两对机翼,中间的礼堂就是机身。这里成了珥陵人公认的景点。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日夜奋战,终于在八月下旬按时竣工,在工程验收中得到了好评。
采办教学与生活设备是件比较繁杂的工作。我首先请教了当时县中的符朝栋和县师范杨伯廉两位老主任,编写了一份详细的购物计划。大到课桌凳和体育设备,小到碗、筷、火油灯,一件不漏。在我主要精力抓基建的同时,见缝插针,一件件地落实采购。在整个采购过程中,我去了一次上海,解决了一些本地稀有的物资。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到上海,在上海火车站我买了一张地图,想找个繁华地段先住下来。我看过路标,上了公共汽车,要求买张西藏路下的车票,谁知车上人都笑了,原来我上了辆相反方向的汽车。第二天,在上海工作的老乡潘炳荣的帮助下,我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从1956年4月到8月份的四个月中,我办了很多事,接触了很多人,很多的时候都是我求人家帮忙。不管是领导还是群众,不管是在珥陵还是上海,不管是在工地还是在商店,我都没有用公家的钱请人抽过一支烟,喝过一口酒,更不要说请客送礼了。人际关系是那么和谐,工作是那么顺当,在这一点上,我对那个时代是十分怀念的。
(老教师 符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