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举办邻里节和谐居民关系
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邻里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邻里和谐是实现社区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然而,防盗门窗在给我们带来安全的同时,无形中也在邻里之间筑起了一道心灵的屏障。大家住在同一个单元、同一层楼,却彼此不熟悉、不认识,邻里缺乏沟通和帮助,感情淡漠,影响和谐。正像有的人说的那样,现在的楼盖得越高,人心就隔得越远。那么,在和谐社会共建的今天,如何才能共建和谐社区?
现状:
邻里关系渐“退化”
“我现在住的是新建的商住楼,对门隔壁、楼上楼下的住户姓什么我都不知道,更别说登门拜访了。我们的生活圈子一般是在同事和相熟的亲朋好友间,邻居认识的很少,就算认识也很少来往。”说起现在的邻里关系,家住车站小区的朱先生这样回答记者。而朱先生的母亲对邻里关系的变化却有着更深刻的感受。朱先生的母亲赵女士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住房的几次搬迁,见证了几十年来邻里关系的变化。“小时候,大家住在一个院子里,邻里间家庭氛围非常浓厚,大小事情都相互帮助,亲密无间;七八十年代,住的是单位宿舍楼,邻里关系是同事关系和邻居关系的叠加,家长相互间是同事,孩子相互间是同学和玩伴,几家人经常串门,逢年过节也会礼尚往来。有什么新鲜事,大家都喜欢聚在一起聊聊,如果哪家弄了好菜,还会专门分几份,端给邻居的几家人。”赵女士说,那时候,邻居间这种亲密无间的情景,让人特别留恋。上世纪90年代后,她们一家人住进了商品房小区,邻居间便开始彼此不认识了。赵女士也曾经试着去认识邻居并搞好邻里间的关系,但是没想到邻居却像防陌生人一样防着她,经过诸多努力,赵女士除了知道邻居姓什么之外,其他的一无所知,更谈不上融洽邻里关系,那以后,赵女士再也没有试着去“认识”邻居。
同样,笔者在采访中,绝大多数居民说不出邻居的名字,甚至姓什么也不知道,还有不少市民回答说和邻居不认识,觉得和邻居关系熟识的市民屈指可数。毫无疑问,住进商住楼后,邻里关系正在不断“退化”,“咳嗽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随处可见。
原因:
互助需求在减少
“以前啊,社会比较落后,生活中有个什么困难,都需要邻里伸出援手,现在社会发达了,感觉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和邻居产生交集。”赵女士告诉记者,邻里互助需求的减少是造成邻里关系淡漠的一个原因。“当年我们左邻右舍经常串门,谁家要有个柴米油盐什么需求,敲个门就可以解决。”赵女士说,如今的物资供应与二三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买什么东西都非常方便,有时一个电话还会送货上门,但由此也从侧面说明现在邻里关系不再像以前那样有点小事就要帮忙了。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表示在家中遇到困难时,更愿意打电话给亲戚朋友或通过其他途径来寻求帮助,除非万不得已,不会向邻居求助的。
除了赵女士所说的互助需求减少外,一些市民还认为,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也是造成邻里关系淡漠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日子都被紧张的工作或学习所占据。这样的生活,挤掉了人与人之间许多交流沟通的时间,交流欲望也减少了,邻里之间的情感淡化成了必然。对此,在开发区某单位上班的王先生深有感触:“上了一天班都很累了,一到家里就想休息,连出门都不愿意,哪里还有精力去和邻居联络感情,即便有一点时间也被同学和朋友占去了。”
此外,一些市民认为休闲方式和休闲场所的增多也从客观上影响了邻里关系。原来,假期里及茶余饭后找邻居拉拉家常、聊聊工作和心情是居民重要的休闲和放松方式,现在,电话、电视和电脑已全面普及,人们即便是不出门也能与外界进行沟通。日益增多的休闲场所为人们提供多样的现代休闲方式,靠和邻居聊天减压的时间越来越少。
热议:
共建和谐邻里关系
虽然随着社会进步,邻里互助的需求减少了,但是,邻里间需要帮助的地方仍然还很多。家住普善小区的李先生就有两家特殊的邻居,住在北边的邻居有一位老年人,白天的时候家里年轻人都出去工作了,老人在家看看电视、打打电话以及在家做事情的时候遇到了难题,就只有向李先生伸手求助了;而李先生南边的邻居家里有一个残疾人,有时邻居的家里就只有这个残疾人在家,他就连开房间里的灯都困难,也只能请李先生帮忙。“就像昨天,隔壁的大妈和去浙江办事的儿子聊天,要拍一张照片发给儿子,但是大妈不会,就过来敲门叫我帮忙。而大妈也很和蔼,有时候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就喜欢给我们家小孩端一点,我觉得我们几家人很和谐。”说起和邻居间的关系,李先生觉得,即使住在商住楼,只要相互间敞开心扉,把对方当作亲人一样,邻里关系也会很和谐。
在我市,近年来社区推行了网格管理模式,社区网格长成了串联邻里关系的“红线”。“每个网格都有网格长,网格长就相当于这个网格的家长,将网格内的居民联合在一个大家庭内,相互认识,相互帮助,这样有利于邻居之间以及各楼栋之间的关系和谐。”凤美新村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为了融洽社区居民间的关系,很多社区也做了不少努力。比如云阳桥社区就组建了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将社区内的各种能手聚集起来,专门帮助居民解决各种生活难题,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居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居民间的沟通。
此外,他山之石也值得借鉴。比如深圳市年年举办“邻里节”,邻里节活动均突出倡导邻里之间互知、互敬、互帮、互信、互促,吸引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以“增进和谐情,邻里一家亲,团结心连心”为目的,以“相识、相知、相敬、相帮、相扶”为内容,引导社区居民“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通过“小活动、广覆盖”,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形成了一种“与邻为和、与邻为学、与邻为乐、与邻为善、与邻为助”的睦邻氛围和文明新风尚。
(李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