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
多年前,一首《常回家看看》风靡大江南北,“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福,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父母养育子女成人不易,子女尽孝要赶早!今天的两个身边孝顺子女的故事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迪。
这两天,由于受到冷空气影响,室外的气温和前段时间相比下降了许多,但在开发区建山村朝阳村的一户人家里,却暖意融融。两间比邻而居、风格相似的房屋里住着兄弟俩,八十高龄的老母亲就住在其中一间,两间房屋既没有院门,也没有围墙,相连相通的门口紧紧牵着这户人家的心,坐在门外含饴弄孙的老人告诉记者:“多亏儿女们孝顺,要不是儿女们伺候得好,我可活不到今天。”
说话的人是束大娘,今年84岁。多年以前,束大娘体弱多病,曾患上了肝炎和心脏疾病,鼻子也容易出血,可在三个儿子、两个闺女的侍奉下,她不光身体越发硬朗,精神头也更加足了,除了日常生活能自理,闲着没事的束大娘有时还会挑水,甚至拿上锄头去菜地里除草呢!
在建山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上些苗木,地处丘陵地带也为苗木种植带来了地利先机。可谁曾想到,在十几年前,苗木在村里还是一个赚不到钱的行当。
束大娘的儿子们,都在村里经营苗木生意,近几年来颇有起色,可对她来说,不求大富大贵,只要儿女平安,就是最大的幸福。大儿子束国勤是家里最先经手苗木生意的人,借着村里打造美丽乡村的契机,他承包了200多亩荒山种植苗木。别看现在兄弟几个发了家、致了富,可在十几年前,这个家庭还是穷得叮当响,不仅当时连购买种苗的钱都是贷款借来的,就连给束大娘看病,都是向东家借一点、西家凑一点。
十几年前的一个秋天,刚刚吃过晚饭,束大娘的鼻子就“犯病”了,由于血管破裂而导致了突然性的大出血,怎么办?来不及合计的子女们赶紧把她送往医院。可在当时,家里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只能用板车推着束大娘,兄弟几个轮流接力、走了四公里的路程才总算把她送到医院救治。老人的病情牵动着全家人的心,为了以防再有闪失,姊妹俩轮流看护母亲、给她做饭洗衣,束国勤和弟弟们也在医院里守着,由于条件有限,夜里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为了赶去困意,他们便在医院的走廊里来回走动。
一场大病,自然花费也不少。那时,束大娘一家的日子还没有改善,仍然穷苦,医药费怎么办?尽管家中已经欠债,可束国勤和弟弟们还是咬牙借了钱。束国勤告诉记者:“你们压根想不到我们当时有多穷,穷到别人都不敢借给我们钱,就怕我们还不起。”直至近十年,束国勤的苗木生意才开始有所盈余,发家后的他不忘自家兄弟,也带动弟弟们从事了苗木产业的种植和销售。
束大娘一直与小儿子住在祖屋,家庭条件改善了之后,束国勤和弟弟们的房子一起进行了翻修,就连外墙颜色、房屋架构也相差无几,外人看来,这几个兄弟的房子都像一家的,并且门前连院墙都没有。尽管兄弟们分了家,可感情却没淡,有什么事情,大家总是坐在一起商量着来,家庭氛围也和和气气的。
平时,束大娘由小儿子照料的多,但只要老人说想吃啥,束国勤和二弟也不含糊,总是想着法子给她买。在农村呆了一辈子的束大娘,即使已经84岁高龄,可她依旧闲不下来,早晨五点就起床了,起床后,她就用灶头煮点山芋和米粥,忙完了就到菜地里浇水除草,饭点时择菜也不在话下。太阳好的时候,束大娘就坐在门前晒晒太阳,自然而然地充当起了儿子们的“看家婆”,一旦天气有变可能下雨,她便提前收起晾晒的衣服,晚年生活悠闲而自在。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束大娘也被家里的子女们放在心上疼着。身体好的时候,子女们会带她去南京、上海和本省近些的景点游玩,而一年两次体检,自然也是不会落下的。束大娘告诉记者:“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子女们也孝顺,这就是幸福!”
(束妍 丽娜 蒋玉 文/摄)
图为束国勤和母亲在门前干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