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儿媳汤静:古稀公婆勇创业,孝顺的她甘做后盾

核心提示: 古话说“家和万事兴”,与儿子儿媳共同生活了多年里的沈仲宪和老伴蒋木青对这句话更是深有感触。两年前,这对年近古稀的老夫妇像许多年轻人一样,怀着忐忑的心,却在儿媳的鼓励下大胆开起了小吃店,走上创业之路。怀着好奇,近日,记者探访了镇江市级“好儿媳”汤静孝顺公婆、甘做后盾的美好故事。

QQ图片20161207100723

汤静帮婆婆打理小餐馆

古话说“家和万事兴”,与儿子儿媳共同生活了多年里的沈仲宪和老伴蒋木青对这句话更是深有感触。两年前,这对年近古稀的老夫妇像许多年轻人一样,怀着忐忑的心,却在儿媳的鼓励下大胆开起了小吃店,走上创业之路。怀着好奇,近日,记者探访了镇江市级“好儿媳”汤静孝顺公婆、甘做后盾的美好故事。

今年36岁的汤静是我市朝阳城市管理养护公司的一名员工,十多年前与先生相恋结婚。“刚结婚后的几年里,公婆是住在珥陵老家的,我和先生则住在城区。”汤静告诉记者,虽然曾多次想接公婆来城区同住,但都被公婆推辞了,“公婆都是普通的农民,他们一来是放不下老家的那些田地,二来是对城区不熟悉,觉得不适应。直到我产下女儿后,公婆这才放下农活搬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光阴似箭,转眼间孙女就到了上学的年纪,没有儿孙绕膝的公婆一下子变得清闲了许多,便又和儿媳提出要回乡下住,“我知道后难以理解,想着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

面对儿媳的自责,公婆这才道出了心里的真实想法,“我们除了种田没有其它收入,住在城里会给你们增添生活负担,反而在乡下可以一边种地,一边打些零工,减轻你们的负担。”回忆起公婆的这番话,汤静动情地说:“说到底老两口还是舍不得小辈吃苦。但为人子女,我们不让他们回乡下生活,不仅仅是因为公婆年纪老了需要我们照顾,更是觉得这个家也该到我们承担责任的时候了!”

为了让公婆安心地与自己共同生活,思来想去,汤静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让公婆在家门口创业。“因为我们家临近省丹中的后门,又住在一楼,门前还有一个不小的院子,要是开个小吃店的话,生意应该还不错,就是怕会累着他们。”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汤静和公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哪知道公婆听了主意后,不仅一口答应,还比儿媳更兴奋,“他们说只要不让吃闲饭就可以试试。”看见公婆欣然接受提议,还表现得跃跃欲试后,汤静和丈夫也齐齐动员,帮着公婆办理各项经营手续、采购餐饮用具、印发广告传单……

说起最初的经营效果,汤静坦言:“因为对做餐饮并不是太熟悉,所以头半个月里,一到饭点总不免有些手忙脚乱,但看得出来,公婆还是很认真的在做。”而同样是初次体验的汤静为了能让小吃店尽快步入正轨,每天晚饭后,她总是上网收集相关资料、找一些受顾客欢迎又不复杂的食谱,并时不时地向经营饭店的邻居讨教经验,再及时“传授”给公婆。凭借着勤学肯干的品性,没过多久,汤静和公婆便掌握了基本的经营之道,干起活来应付自如。

然而,考虑到公婆年过六十,经营小吃店的同时还得照顾孙女,身体吃不消,孝顺的汤静一边主动拾起照顾小孩的重担,一边还积极投入到帮公婆“打工减负”的行动中。“以前都是婆婆给我们做三餐,然后早晚接送孩子上学,后来看她和公公经营小吃店,每天也很辛苦,所以我就自己早起给他们做早饭,送孩子上学,让他们多休息一会儿,然后中午赶回来帮他们招呼生意,晚上帮他们清洗碗筷,准备第二天的食材。”

到了假期,学生们都放假在家,小吃店的生意也进入了淡季,汤静原以为忙习惯了的公婆又要发愁,所以就和丈夫商量着带公婆和孩子一起去北京旅游,“本来我还担心公婆会舍不得花钱而拒绝,没想到他们不仅赞同,还‘财大气粗’地提出要承担全家人的旅游花销,并力邀我的父母一起出游。”

看着公婆一路走来的变化,汤静心里暖融融的,“虽然钱挣得不多,但能感觉到他们完全没有以前的顾虑,每天都很有干劲,更有趣的是他们还觉得我辛苦,要给我发‘工资’呢。”而说起自己与公婆的相处秘诀,汤静的回答是这样的:“家是幸福的港湾,在这个港湾中,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互理解、沟通,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而我也甘做公婆的后盾,帮助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妇宣 蒋玉 丽娜 文/摄)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