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今年7月份以来,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就接到700多起关于老人走失的求助信息——
老人频频走失,如何有效应对?
如今,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关于老人频频走失的报道常常见诸报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7月份以来,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就接到700多起老人走失的求助信息!
那么,哪些老人会频频走失呢?这些老人又因何走失?针对这种现象,社会、家庭又该为这些易走失的老人做些什么呢?
图为界牌派出所民警送迷途老人返乡。
>> 生活中老人走丢事件频发
10月份,界牌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在辖区界东村发现一位迷路老人。民警赶到现场后发现一位村民正在照顾迷路老人。通过询问,民警发现该人神智不清,无正常表达能力,身上没有携带任何证件,而且鞋子已经走丢了。根据现场情况,民警将老人送到了市救助站。通过查询救助站以前的登记得知了老人的姓名,迅速联系亲属将其安全带回家。
11月17日下午3时许,司徒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河阳五龙村有一位迷路老人。该所民警立即赶到现场,发现迷路老人正坐在一农户家门口,旁边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车篓内有几个馒头以及稻谷等,老人衣服破烂不堪,且脸上留有血迹。民警与迷路老人交谈,发现其口齿不清,无法正常表达。后经民警耐心询问与查询,终于发现老人名叫凌大毛,今年82岁,宝堰人,随后将老人送到家中。
采访时,司徒派出所教导员郦国平很清楚地记得,今年以来,派出所就救助走失老人多达20人,这些老人都是八旬以上,神志都不是很清楚,几乎每送一名老人回家,民警都要忙活大半天,“这还算好的,有的走失老人身上一点有效线索都没有,那才让人着急呢。”
记者从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了解到,今年7月份以来,110指挥中心已接到700多起老人走失的求助信息,他们每天至少都要接到两起老人走失的报警求助电话,最多的一天接到过好几个电话,有的是市民发现路边的老人无依无靠,怅然所失;有的是家人发现老人不在家,四处联系不上。他们最后的选择都是拨打110,希望能帮助寻找。
一名接警员告诉记者,走失老人的年龄大都在70岁以上,身上有家人联系方式和住址的寥寥无几。
>> 多数走失者患老年痴呆症
记者从警方获悉,在老人走失警情处置中,占最大比重的就是罹患老年痴呆症患者,占比近70%。医学界也显示,老年痴呆症是病人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出现的持久的全面的智能减退,表现为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语言功能减退,情感和行为障碍,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丧失。患有该病的老人沟通交流比较困难,一旦走失,找回的难度较大。
采访中还有这样的案例,不少走失者都是“空巢”老人。这些老人有的住在农村,有的跟随子女住在城里。平常,孙子辈外出上学,子女都忙工作,老人在家中孤零零的。此类老人受到的关注比较少,生活上遇有问题也少有人问津。此类老人感觉比较孤寂,出门在外和人交流也少,加上缺少文化,记忆力也衰退了,外出对周边环境不熟悉,因而经常迷路,加之身上没有通讯工具,也不记得子女的住址,往往是有家难回。
此外,有一些老人与年轻人住在一起,相互间的代沟较大,常常因为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琐事而发生争吵,然后就转化为家庭矛盾,长时间的积攒,有一些矛盾得不到化解,老人就逐渐产生被家人忽视的心理,这也能导致老人离家出走。此类情况是老人故意为之,有时候经过民警的调解能有所好转,但需要子女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多关怀老人。
>> 对策:给老人带上“护身符”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逐渐加剧,老人外出后迷失方向、突发意外的情况时有发生。那么,老人的生命安全怎样才能得到保障?采访中记者发现,为了防止老人走失,有的市民会将一张写有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的卡片放在老人的口袋里,也有的市民将有效信息,缝在老人的衣角内。一旦走失被群众报警后,民警可以很快获取这些信息,从而及时与老人家人联系。不过,民警告诉记者,现实生活中,如果将这些信息直接放在老人口袋内,很不妥当,因为有的老人经常将其扔掉。因此,民警建议市民还是把信息缝在老人的衣服内。
采访中,有的市民也表示很无奈,因为平时都忙于工作,实在抽不出时间照看老人。民警建议,如果家中有患精神病或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最好有人时刻陪护,不能让老人单独外出。如果家人实在没有时间,可以雇人陪护或送到养老院照顾。我市一家老年公寓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在老年公寓里居住的少数老人,以前都发生过外出走失的事件。因经常走失,家人又忙于工作,实在不堪重负,便把老人送到了养老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