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市民陈小姐向本报反映,去年她在一家手机销售店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了一部iPhone6s手机,谁知在款项全部还清后仍不时接到“贷款公司”询问是否需要贷款的骚扰电话。对此,陈小姐希望通过本报提醒广大市民,办理此类分期业务要谨慎,以免因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烦恼。
“去年10月份,我在一家手机店买手机,听说可以分期付款,当时考虑到利息并不是很高,心动之下便办理了分期购。”陈小姐告诉记者,当时她办理的是为期12个月的分期付款,到今年10月份便彻底还清欠款。谁知,刚还清欠款便接到一个广东深圳固定电话号码打来的“推销”电话。“对方称自己是办理手机分期贷款业务公司的工作人员,因我的个人信征良好,可获得四万多元的贷款数额,问我要不要贷款,当时我很坚决地拒绝了对方。”谁知,此后,陈小姐仍不时接到该公司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我已经很明确地表明自己不需要贷款了,他们还不断骚扰,吃饭时、休息时、开会时都打来!”不堪其扰的陈小姐将对方的电话号码“屏蔽”,在清净了一段时间后,对方又换了个号码继续骚扰。“现在个人信息泄露了,真担心存在安全问题,真是悔不当初啊!”陈小姐无奈地说。
对此,在银行从事信贷业务的孙先生提醒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例如包含身份证、户口本信息的图片,自己手持身份证的照片、视频等。倘若遇到“被贷款”的情况也别慌张,只要可以证明自己的身份信息被盗取,即便出现借贷等问题,也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此外,不要随便将个人信息上传至网上。“现在需要上传个人信息的软件有很多,但实际用途未必很大。市民不要贪小便宜而轻易出卖自己的个人信息。”孙先生补充道。
(陈晓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