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因商家不诚信行为造成的投诉屡见报端,随着网购的普及,商家造假的现象变得更加复杂,消费者维权之路也日趋困难。商家的种种不诚信行为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而且对于自身业务的发展也极为不利。商家信誉的缺失不单单受到道德方面的谴责,有的甚至要追究法律责任。因此对于商家而言,业无信难兴,只顾眼前暂时的蝇头小利,无法干出大事业。
案例一:
预付卡“卡”断美发店生存路
早前,本报记者就做了关于“美发店发预付卡,卷钱关门”的相关报道。很多市民反映,在本市水关西路某家美发店办理了上千元的预付卡,还没有用过几次,再去使用的时候,却发现该美发店已经关门大吉了。眼看着充进卡里的钱没法用又找不回来,商家又没了踪影,信誉何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只能投诉曝光这家美发店。
然而这不是个例。其他城市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尽管商家换成了健身会所、养生馆等,但走的都是“预付卡”的套路。业内人士曾揭露,单纯依靠办理预付卡来维持经营的店都很难长久,因为对于店家来说,这种方式也是导致关门的重要原因。他们选择“以量取胜”,急剧扩张店面、大力推广会员卡、搞优惠活动,以销量增利润,对专项技术却不研究,只想开店时赚一笔,加上缺乏有效监管,有的店甚至从开张到歇业只是一个月的时间。
防范与对策:
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称,预付式消费卡是商家以其信用作担保的一种变相融资行为,是许多商家常用的一种营销手法。从消费者反映的问题来看,主要集中在“承诺打折”、“推销产品”、“霸王条款”、“关门开溜”等四个方面。消费者要仔细辨别,勿轻信所谓的“优惠”,不轻易办卡。
法律界人士认为,频频出现预付卡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根本原因,主要是行业规范与执法监管不足,商家诚信出现问题两个方面。呼吁尽快对预付式消费进行立法,同时建立第三方账户监管预付卡资金,改变预付卡资金安全仅靠商家自身信用的“单保险”模式,整治和遏止预付式消费乱象,最大限度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案例二:
网店“刷”好评冲销量被罚惨
如今网购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刚结束不久的“双十一”网购大联欢,在满足“剁手党”们血拼的同时,一些商家的非法行为也浮出水面。据了解,网店店主靠刷好评吸引客户下单的现象屡见不鲜。因为网络购物的特点,加上店主通过快递“空包”虚构交易,给取证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前不久,扬州的一个网络店主就因为涉嫌“刷单”被相关部门查处,不仅连累自己所开的实体店遭殃,而且还将面临几十万的罚款。经查,当事人为了提升网店在某购物网上的信誉度,加入到一个“刷单”群中,进行虚假交易,然后帮忙刷好评。执法人员称,这些网店为了避开电商平台监管,物流单子照走,也会有包裹,不过包裹里都是空的,形成虚假交易。最后,执法人员在现场找到了“空包”上的快递单,在当事人电脑中调取了他与其他店主相互“刷单”的聊天记录,以及虚构的交易记录。
据悉,该网店店主的行为违反了《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这类商家将会面临几十万的处罚。同时将按欺诈行为赔偿消费者。
防范与对策:
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也提醒消费者,网络购物要坚持“六个不轻信”:1.不轻信网站上的商品评价和成交量;2.不轻信朋友圈的推荐;3.不轻信网络引擎的搜索结果;4.不轻信来源不明的网址链接;5.不轻信网站上的宣传;6.不轻信商品打折。
记者了解到,今年“双十一”期间,省工商部门要求省内网络交易平台必须实时公布网络集中促销的成交量、成交额。一旦被查出存在刷单、炒信誉行为,依照相关规定,将责令商家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同时还可以根据情况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省级相关部门近期还将全面梳理网络商品价格,防范一些网店采取先涨价后降价的方法虚构优惠促销,欺骗消费者。
(张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