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细心的市民王女士在一次购物时发现,在将物品放入电子秤上称的时候,随着服务员输入单价方法的不同,最后得出的价格也全然不同。昨天,记者经过求证,发现确有其事。商贩故意将单价“12.00元/千克”缩进两位成“0.12元/千克”,再将得出的金额乘以100,这么做看似没什么区别,但其中却暗藏猫腻,不知道的市民在每次购物中就会多花冤枉钱。
市民反映:
输入位数不同总价竟不同
王女士介绍说,当天,她在小区外围的一家蔬菜超市买菜时,无意中发现商贩采用的称重方式变了。以往菜价是多少,在电子秤上输入的单价就是多少,而这次商贩却故意将输入单价缩小了两位。”王女士告诉记者,比如肉价为24元/千克,电子秤上的单价就被输成了0.24元,而非24元。王女士说,她买的肉最终显示金额为0.11元,于是商贩向其收取了11元。但她着实好奇商贩为什么要这么做,于是在离开之前特意问了商贩,而商贩只是简单地回应说为了“省事”。王女士认为,商贩的这一说法显然不可信,特别是她平时就是一个爱较真的人,于是要求商贩按单价24元重新称重,结果显示金额为10.52元,她这才明白过来。
记者走访:
少按个“零”显示确有价差
记者走访发现,这种现象并非个例,不少市民都称遇到过此类情况,特别是在菜市场买菜时,但大家几乎都是匆匆一瞥,并未像王女士这般真正关心过商贩这么做的意图。
在开发区某菜市场,一位商贩告诉记者,顾客买单时,一些商贩就会按照这种输入方法输入价格,由于很多市民在买东西时不大留意小数点的位置,也不是很了解电子秤的价格显示方式,也就多掏钱了。这位商贩介绍说,这种现象在单价越大的商品中价差越明显。“虽然每次称重最多只会相差几毛钱,但如果每位顾客都多掏了钱,商家一天的收入也会增加不少。”
记者为此也向商贩借来一台普通电子秤做实验。首先,记者将一袋子菜放在电子秤上,然后手动输入“20”,这时,电子秤的单价显示“0.20”,金额显示为“0.05”。接着,记者手动输入“20.0”,这时电子秤的单价显示“2.00”,金额显示为“0.43”。最后,记者手动输入“20.00”,电子秤的单价显示“20.00”,金额显示为“4.30”。
业内人士:
不妨要求商贩按原价输入
为何会出现这种价格差呢?据专业人士介绍,普通电子秤是由商户手动输入价格,如果小数点后面不输入“0”,则会按照电子秤自身的出厂设置向前进一位,所以市民实际上是要多掏钱的。
“商贩使用的电子秤对‘分’以后的金额不显示,可以采取全部舍去、四舍五入、向前进位等三种方式进行取零,具体使用哪种方式使用者可以自行设置。个别商贩看到了其中的‘空间’,认为几毛钱不会引起消费者注意,便以‘省事’为幌子,将整数单价录入为小数单价,并在电子秤上设置‘向前进位’的取零方式,牟取不正当利益。”他说。
专业人士表示,市场上还有一种条形码秤,在大型超市运用比较广泛,营业员在过秤时,输入的是代码,比如青菜的代码是001,营业员输入001,电子秤就会自动搜寻对应的价格并打出条形码,这种是电子秤原先就设定的,所以不存在价格猫腻问题。业内人士提醒,市民在买菜时,要注意商贩输入的价格,如果发现商贩没有按照原价输入,而是缩小后输入的,可直接向商贩要求重输。此外,在买完菜后可直接到菜场的公平秤处复称。如果消费者发现短斤少两现象,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