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终日忙于种地、打工的农村人,三年多来在田间炕头坚持写了40多万字的人物稿件和回忆随笔,稿纸不知道用了多少,手机换了两部,记录酸甜苦辣的人生经历,采写了百余人次的农村人物,其中又多为家庭困难的,使他们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他叫赵理章,今年63岁,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看报、写文章。
近年来,这些富有浓郁乡村生活气息、积极向上的文字让不少素昧平生的人成为他的“铁粉”,坐等”看他的文章,这都是他坚持文学梦的动力。如今,赵理章已在《扬子晚报》、《镇江日报》、《京江晚报》、《丹阳日报》上刊发了各类文章达150余篇,成为当地有名的“草根作家”。
“写作兴趣从‘看’培养起来”
说起写文章,赵理章说这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主要还是因为自己文化基础薄弱。原来,赵理章9岁上学、12岁时就被迫退学了,连拼音都没有认全。离开学校后,赵理章回生产队放牛、务农。那时候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学习,但他没有放弃读书看报。“我家有个老亲戚在上海,就是写文章的,那个时候他只要有文章发表,都会把报纸寄回来给我看。”赵理章说,加上那时候他代妈妈写信给这位老亲戚,就在书信的一来二往中,他对写文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渐渐地,读书看报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班、下地、出去游玩……只要坐下来,赵理章就会习惯性地寻找书籍、报纸来阅读。“就像人们说的,这就是精神食粮。”赵理章说,1990年,一篇一百多字的文章刊登在《丹阳县报》上,给了他莫大的鼓舞。“我清楚地记得是在吕城的影剧院有一场宣传水务知识的活动,听完后我受益匪浅,深受启发,按捺不住心中动笔的欲望,就写了一篇小稿件寄到你们报社,没想到真的见报了。”就是这样一篇小小的文章,让赵理章信心大增。
然而这之后,忙于生活奔波的赵理章却没有能够真正走上写作的道路,直到2005年,他重新开始了写作,2013年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从2013年9月至2016年10月,这三年多时间里,赵理章在《扬子晚报》《镇江日报》《京江晚报》《丹阳日报》上刊发了各类文章达150余篇。“虽然写作条件很差,写作水平很低,但我有写稿的热情和专注度。”赵理章的写作环境相当简陋,前期大部分稿件都是在客厅的饭桌上一字一句写出来的,但他写稿时精益求精,遇到一词一句不知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时,总要冥思苦想好长时间。
“生活给了我无限创作灵感”
“2005年,我写了我八旬的老母亲与另外一位老太太勇斗小偷的事情,是亲身经历,所以写得很顺畅。”这样事件性的新闻都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慢慢地赵理章把自己小时候的趣事或者老人家说起的旧事都付诸于文字,一件件记录下来。“我写的稿件都是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这些都是我的创作灵感。”由于赵理章好学好问,平时在写稿时,无论是白天或夜间,遇到写作上的问题时,就会在电话中向吕城几位写作的老前辈请教。赵理章不但勤奋好学,而且他的人品在吕城写作的圈子里也是有目共睹的,他为人友善、待人诚恳、做人谦虚。赵理章采访近百人次,稿件刊发后,部分当事人要感谢他,有请吃饭的、有送物送礼的,都被赵理章婉言谢绝。
赵理章采写的稿件,大多是积极向上的家庭、人物故事,及具有社会正能量的新闻,如拾金不昧、情系公益、家庭和睦、孝敬老人及家训家风等,全都来自于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赵理章近两年来写的多篇稿件,相继被腾讯网、中国江苏网、金山网等多家网站转发。赵理章说,他之所以有这么多高质量的稿件见诸报端,与他的勤奋好学、敬业认真、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就拿2014年去皇塘镇采访花卉师傅陈瑞坤一事来说,他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往返30多公里。由于当时的菊花快要凋谢,稿件必须尽快见报,赵理章因不会电脑打字,要全凭手写,当日采访回来,连夜整理打草稿再抄稿,完稿时已近次日凌晨两点钟。从采访到见报只相隔了三天时间。”有了好的素材,赵理章简直就是“拼命三郎”,风雨无阻。
赵理章的母亲2012年6月病故,2013年6月,赵理章写了一篇19000余字的文章给亲友传阅,追忆母亲。去年赵理章还遇到一位很特殊的采访对象吕城西街的朱琴华,这是一次相当艰难的采访过程。为了完整地、很详细地了解这位妈妈对儿子是如何艰辛付出的,赵理章花了很大的精力来采写这篇稿件。由于涉及到医疗知识、医术医药用语等,他光上门采访就5次,加上10余次电话联系,走访当地医院,历经半个月,一篇4800字的采访稿终于圆满完成。
“老有所爱,老有所乐,让感情寄托于文字”
几十年来,赵理章无论在多么窘迫的处境中从没放弃过学习。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在吕城社办企业工作期间,单位有时安排他出差,在外面宁可肚子饿一点,购书买报是第一,看到自己喜爱的书报刊物就爱不释手,如《上海文学》《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和《读者》等,还有大型文学类期刊《收获》《萌芽》《清明》等,他还一直坚持自费订阅各类报刊,至今已达三十余年。
赵理章个人生活节俭朴素,粗茶淡饭,三年多来所得的几千元稿酬,全部用于订阅报志杂志、购买书籍方面。赵理章由于客观原因,从小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条件,1987年还遭遇厄运,遭到歹徒抢劫导致重伤(颅骨粉碎性骨折),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走进赵理章的家中,到处都摊着报纸,能放书放报的地方都放了,按他的说法就是:“我希望我在家不管坐在哪里,一坐下来就能读书看报。”而对于这样的赵理章,妻子只用了一个词来评价:书痴”,但她毫无怨言。看到妻子这样说,赵理章也笑着说:感谢妻子这么多年的支持,对我这么包容,我是‘书痴’,她是‘舞痴’,很般配,文武双全。”现在赵理章基本不用稿纸写稿件了,他换了一部智能手机,每篇稿件都在手机里一个字一个字地打上去,这在别人看来很容易,对他来说却比较困难,因为不会拼音,所以只能手写,而有的字还不会写,花的精力就比别人多得多,一篇稿件基本上要七、八个小时才能在手机里完成。一个只有小学文化、颅骨缺损的人能写出如此多的稿件,实属不易。赵理章说,他要坚持不懈地写下去,挖掘出更多更好的人和事,弘扬社会正能量,并不断加强学习,充实自己。赵理章以书为友、以学为伴、以写为趣,他老有所为、老有所爱、老有所乐,把感情寄托在文字上,给更多的人看,也帮助更多的人。
◆黄熬海 陈晓玲 文/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