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家庭聚会,在宴席开始之前,我都要站起来给家里人说一遍家训!这已经成了我们汪家聚会的必备环节了。”93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汪深渠提到家风家训时强调,无论哪个家庭,无论经济条件有多差,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这也是汪老用一辈子总结出来的“黄金条律”,同时也成了汪家人传了三代的家训。
张敏原野文/摄
一年只吃一顿饭私塾却上七年头
谈起自己年幼时的经历,汪老感慨万千。原来,汪深渠于1924年出生在访仙镇一个当时叫汪家村的普通村子里,家里五个兄弟的现状使得本就不富裕的农村家庭陷入困境。“最苦的时候,一大家子人每顿都是喝稀粥,到了过年的时候才勉强能吃上一顿饭,小时候的日子真苦啊!”汪老感慨道。
尽管如此,汪老的父亲还是想尽办法送自己最小的儿子上了私塾。“我在兄弟中排行老幺,父亲就希望儿子中能有一个可以读书,所以就把我送进了私塾。”汪老告诉记者,当时大哥做裁缝,二哥帮人做苦力,还有两个哥哥在家务农,全家人都为了他打拼着。
令汪老没有想到的是,父亲和兄弟们供他读私塾,一读就是整整七年,这也让年幼的汪深渠体会到了念书的重要性,以及父辈和兄长们让他学知识、改命运的决心!“我从11岁开始上私塾,一直上到17岁,1940年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了知识和信仰,我的人生也不同了。”汪老说道。
动荡年代难读书一双儿女忙自学
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汪深渠深信读书是好事。于是当一双儿女出世后,汪老也秉承父亲的遗愿,坚持让孩子们多读书。只可惜,儿子念到中学阶段,正好遭遇“文化大革命”时期,读书生涯不得不中止,这让汪深渠心急如焚。
“后来,儿子自己自学课程,上了职业大学。”汪老还对记者说,他的女儿也没有因为社会动荡而放弃学业,别看她是女孩子,对知识的渴求一点不弱于儿子,在父亲汪深渠的鼓励和引导下,之后也自学成才,取得文凭的同时还从事了医学方面的工作,可谓再次证实了知识改变命运。
记者了解到,汪深渠老人的大孙子省丹中毕业后考上了东南大学,小孙子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外孙女毕业于南京大学,现在上海发展。汪家一代一代都把学习看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因为家训如此,他们都学有所成,前途光明。
年老坚持继续学捐款助力贫困生
在汪老的家里,记者看到很多书籍和文稿。对此,汪老称,他离休在家后,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不仅上了十几年老年大学,还在家里读书、练书法、写诗写文章。尽管上了年纪的他行动不比当年了,耳朵也不太好使了,但是一颗向学的心始终保持活力!“我兴趣爱好非常广泛,比如摄影、跳舞、音乐、花卉,都是自己主动学习的。”汪老说道。
更让人敬佩的是,汪老不局限教导自己的儿女、孙辈们保持读书的劲道,还捐出自己的积蓄资助社会上的贫困生完成学业。
当听说访仙镇上有许多孩子因为家庭困苦而难以维持上学费用时,汪老立即捐出了10万元。
汪老说:我小时候也穷过,比现在的孩子还要穷,但是我还能读书,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更加见不得孩子们因为穷而上不了学,所以我一定要资助他们,再穷都要读书!”由于汪老把这条家训时常挂在嘴上,家人们也深受影响,对汪老资助贫困生的举动都表示支持。目前汪老与老伴刘湘由儿媳朱女士照顾着,二老也继续给儿孙辈强调着家训,希望把读书学习的精神一代一代好好地传下去。
汪深渠、刘湘和儿孙们在一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