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桑养蚕最后那几年

核心提示: 那时,我们界牌公社为了解决“一场大雨水汪汪,十年就有九年荒”的局面,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人民战争。要求新开挖的河、沟、渠都要实行林网化。

         

那时,我们界牌公社为了解决“一场大雨水汪汪,十年就有九年荒”的局面,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人民战争。要求新开挖的河、沟、渠都要实行林网化。

当年春天,我们根据这一千载难逢的有利机会,在我们所在的桑园内部调整了培苗结构,压缩桑苗及其它老品种苗木生产。

紧接着我们派专人远赴苏北购回在当时我们这儿还没有的水杉扦插枝条、泡桐苗根,通过培植,年底,我们所在大队境内相继开挖的“三红河”、红星沟”和“团结二支沟”绿化所需苗木全部栽植到位。全公社第一批所需河道绿化的苗木,就是由我们单位提供的水杉苗,占了绿化面积的半壁江山。

随着蚕桑生产不断发展,几年后我们又在北区新建桑园近五十亩,由于我们普遍采用“低干养成法”和科学的管理,实现了提前产叶,为我们蚕桑生产逐年扩大、年年丰收打下了基础。

经过干部群众的打拼,集体经济日益雄厚,群众生活走向富裕,1965年全年产茧0.16万斤,总金额为0.18万元,到1981年全年产茧1.3万斤,总金额为2.3万元,奖励化肥1.8万斤,布证112丈。那时的桑园受到了省、县及公社的多次表扬和嘉奖。

随着形势的发展,80年代后期整个林业队的桑园承包给了个人,由于一家一户疏于对桑树的管理和投入,再加上环境影响,短短几年内“百亩桑海”永远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昔日留下的几十间砖瓦房蚕室和两层饲养大楼,矗立在原地留作他用,在阳光下,仿佛讲述着当年创业的坚辛和曾经取得的辉煌业绩。

之后,为配合新农村万顷良田的建设,2013年12月25日蚕室被全部拆除,同时贯通南北的大道两侧的参天大树也被全部砍伐。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围滩栽桑平整土地,那号子震天响,挑灯夜战的场面;每当捕鱼收网时鱼跃人欢的场景;每天装满箩筐的鸡鸭蛋由专人登记抬入仓库;蚕室前,树荫下,坐满了摘茧的男女老少;肩担茧子卖茧的队伍奔向远方……这些场景在我脑海中时常浮现,就像昨天。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